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11902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同见证:大昆仑文化从青海走向世界的经典传奇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综述一 昆仑文化的盛大节日2013 年 12 月 20 日,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海西州委、州政府主办,海西州委宣传部、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 大昆仑杂志社承办,来自北京、山东、陕西、甘肃、贵州、重庆、湖南等近二十个省、市的一百余名著名诗人、文化学者、昆仑文化研究专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著名诗人、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青海的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在中国地理板块和文化版图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昆仑山因为它的高大、神秘以及它与

2、中原大地的种种关联,从而激发了古人无穷的想象力,使之成为中国远古的神话之源,成为几千年来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昆仑文化的源头就是昆仑神话。作为与希腊神话并驾齐驱,闻名于世的昆仑神话,它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影响最大、叙事形态最古朴、资料保存最完整的神话系统,堪称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新世纪以来,昆仑文化逐渐成为代表青海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青海文化定位,将一直处于文化边缘位置的青海,提升到中华文明发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重心的高度。吉狄马加说,近几年,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俗学会、青海民俗学会等官方研究机构和民间

3、学术团体联合举办了多届昆仑文化国际论坛,试图借助于青海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的特殊优势,打造以中华远古文明为基础的昆仑文化品牌,承担起探索、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昆仑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唤起文化根源的认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赞颂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的精神力量。吉狄马加强调,本次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的目标是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加深理解和合作,推动不同学科和团队加大对昆仑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利用,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人关注昆仑文化。今后还要把这个活动办得更加国际化,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

4、、影响更广泛。应坚持办下去,因为它为不同学科背景和领域的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等提供了一个研讨和交流的好平台。研讨会由上午的一场颁奖典礼、一场专题报告和下午的两场圆桌会议组成,主要围绕大昆仑文化这一轴心展开。上午的会议由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军主持,下午的研讨会由当代著名诗人、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阿尔丁夫翼人主持。牛军指出,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标志着青海昆仑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旨在从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昆仑文化的学术研究,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昆仑文化从青海走向世界的经典传奇。撒拉族著名诗人阿尔丁夫翼人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作为当代

5、中国诗坛的一位实力派诗人,他在主持研讨会的过程中对各位学者与诗人的发言进行了简练、精彩的点评。他指出,昆仑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探讨和研究昆仑文化在这个时代所彰显出来的特殊意义和价值。首届大昆仑文化高峰圆桌会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海西州委宣传部评选出了“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 “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 、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 三大奖项。玛拉沁夫、郑玲、王瑜获得了“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赵宗福、高莉芬、刘宗迪获得了“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吴思敬、肖云儒、张清华获得了“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著名诗人、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6、吉狄马加等为九名获奖者颁奖,肯定了他们为大昆仑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感谢他们对大昆仑文化的传承与热爱。二 昆仑文化的历史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教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作了关于昆仑文化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昆仑神话与青海高原的昆仑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系统地梳理了昆仑神话的文化意象、神话昆仑山的基本风貌和女神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变迁,深入分析了昆仑神话与青海的密切关系,进而探讨了昆仑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在中华民族史上的神圣地位。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幻思遐想。昆仑神话

7、是中国古典神话中故事最丰富,影响最大的神话系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精华部分。而昆仑神话与青海高原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昆仑文化不仅是青海的区域文化标志,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聚集青海各民族、建设文化名省的核心文化之一,也是复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传统资源之一。青海的文化建设要念好青海的“山海经”,还需要把以昆仑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和青海文化推向全国和世界,真正发挥好昆仑山的神圣源头作用。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在研讨会作了精彩而富有创见的发言,他在中国文化的大视野中肯定了昆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从西部文化的特定视野出发,对昆仑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

8、定位进行了富有启迪性的分析。他指出,昆仑文化在今天的对外交往中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提出和中亚各国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部开放的大后方变成前沿,开放交流除了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是各国文化交流,昆仑文化则是各国交流的金钥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李连荣教授提交了论文神山信仰与神话创造试论格萨尔史诗与昆仑山的关系 。他指出,神山信仰是上古时代诸多文明古国的基本观念,由此创造的神山神话即天神下凡神话是各民族的起源神话。中原民族创造的昆仑神话与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等民族的神山神话一样,具有悠久辉煌及深厚的内涵与功能。随着中原民族的发展强大和诸多文化的兴起,如道教、玄学乃至佛教

9、等的影响,作为中原民族的主要神话,昆仑神话传播和传承到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中。现今比定为神话中的昆仑山主要位于青海海西州境内,据说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大清帝国的地图上已经将昆仑山比定在了青海境内,可见昆仑神话乃至昆仑山在中原文化中的深刻影响与重要地位。在藏族文化中,现今包括西藏可可西里、青海的昆仑山、祁连山、新疆的阿尔金山、天山山脉等称作是一座大阿字形的雪背山(即藏文“阿钦岗加”的意思) 。此藏文阿字象汉字的“丁”字加上“V”字组成。在藏文中昆仑山的 “龙头山”正是位于青海果洛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它恰好是藏族早期族源之一的董氏族(ldong )的祖先山,也是格萨尔史诗中格萨尔王(安多型)的寄

10、魂山。作为董氏族后裔的安多地区的藏族,自古以来非常崇拜昆仑山,并将昆仑山作为了自己祖先下凡的地方,是祖先雄伟的花园。这与唐以来的汉文献中的记载相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在藏文文献中昆仑山还与突厥、回鹘(回纥)有密切关系。藏文中称作昆仑山的阿钦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意思。但是,正与中原文化向西发展相似,藏族文化通过向北、向东发展,藏族文化中的昆仑山与中原文化中的昆仑山一样也发生了地理上的移动,即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最终成为了今天位于青海果洛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这也正是昆仑山脉自青海海西州开始向东方延伸的一个鲜明表征。探讨昆仑山与昆仑神话给我们诸多启示,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的问题。青海省图

11、书馆副馆长霍福研究馆员提交了论文大昆仑语境中太阳崇拜在青海彩陶文化中的遗留 。他认为,在以昆仑神话为主体的昆仑文化中,太阳崇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青海彩陶纹饰中有丰富的遗存,并且几乎贯穿于青海彩陶的各个文化类型之中。最早的祭天,也就是祭日的形式是在地上用石头垒一个圆圈,在圈内行祭,这反映在彩陶中就是马厂类型时期的四大圆圈纹。后来,出现了立杆祭天,人们手拉手用歌舞祭天,这反映在彩陶中就是蛙纹。柳湾出土的裸体人像壶应当从图案的完整性来解读,蛙纹与人体塑像在一起,反映了以人祭天的宗教主题。再后来,因为立杆祭天会产生日影,于是便产生了原始的圭表,人们从日影(晷景)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并且将这

12、种知识普及到民间。齐家文化彩陶中的三角纹,正反映了立杆测日的过程,说明在太阳、杆与影之间存在一种三角关系。从立杆祭日到立杆测日,科学走下神坛,普及到民间,这是齐家文化出现如此大数量的三角纹的学术理由。 三国演义中孙策插剑测影,等待太史慈日中回营的故事便是一个案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青海的一些乡村学校中还有这个遗留,在操场上堆有一堆圆椎形土,顶端抹平后插根木棍,老师通过测量日影的长短,确定上课与下课的时间。通过对这些彩陶纹饰的分析解读,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太阳主题文化的发展脉络,反映了太阳崇拜从原始宗教走向科学探索,从上层意志到民间知识普及的全过程。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郭郁烈教授提交了论文沟通天地的昆

13、仑山与“大禹治水”关系初探 。他认为,昆仑山在沟通人间和天庭的角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媒介、中转的作用。没有昆仑山凡夫无法幻化成神,人间祭祀之礼不能成立;相应地,没有昆仑山天帝和诸神也无法介入人间的事务。而究其出身,昆仑山并非来自上天的神力而是真真切切“大禹治水”所得,是活脱脱的“人为” 的产物。这样一座登天之山竟然出自“人力”而非天然或“ 神力”,其中暗含的“经天纬地” 、 “人定胜天 ”的意味不言而喻。所以说中国上古神话究其根源处处都在彰显人的力量,乃典型的“人本之教”而非“ 神本之术”。凡夫或凭借功业、或通过修炼,一旦登上昆仑山,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天庭的门票。其上无可穷极处就是层层天宫,而且愈

14、往上走,路途愈远,门槛愈多,也愈为困难,所谓“登上而不死,乃灵乃神”。统治者把昆仑山和天庭描绘成山环水绕、层峦叠嶂的宫宇,是对渴望进入天庭的百姓的最美诱惑。这其中实际象征的是初民对天界的想象与玄思。同时昆仑山和天庭的不同等级,也昭示着不同修为的凡夫,将根据自己人间的德行功修可居于不同善果业报的天庭境界之中。究其根源,实在与佛教弥勒净土四十九重天之说无异。如果再把登上天宇隐射为抵达人生的彼岸,那所谓的“昆仑山” 蕴含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圣人为我们铺就的一条通往幸福世界的康庄大道。诗人、文化学者子午提交了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昆仑山地区原住民与华夏族源及其文化探考 ,在会上作了一个概要性的发言。他指出,昆

15、仑山作为昆仑文化的发祥地和华夏文化历史悠久的“祖山” ,从西王母等相关神话开始流传的三千多年来,一直成了人们探究、研考昆仑文化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及内容。古今学人虽然人言人殊,歧见纷呈,但这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更是多领域、跨学科并具有国际性、超时空性的一股源头活水,有利于昆仑山文化的学术传播、交流、深化和发展。昆仑文化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的心灵史。昆仑文化作为历史悠久而蓬勃着旺盛生命力的黄河文明,是世界东方卓具原生性、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坐标”,是反映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起源、进程的“源头文化”、 “根部文化”、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伦理道德及生活理想,

16、过去、现在与未来已经和仍将继续演绎着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 天津师范大学张智中教授提交了论文打造昆仑文化,提升青海形象 。他认为,昆仑文化就是以昆仑山为主脉的青海地域文化,是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这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的肯定。从现实意义来看,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文化的拳头产品,还有许多工作可做,以更好地推动青海的文化发展。目前可以从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和文化推广工作两个方面来考虑。文化保护的落脚点,在于各种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和灵魂。青海的人文资源是一笔促进和谐发展的巨大财富,也是青海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昆仑文化以其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昆仑文化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青海形象的提升,离不开昆仑文化的打造。绿风诗刊副主编、诗人刘涛提交了论文清代的昆仑文化研究 。他运用大量典籍,清晰地梳理了清代昆仑文化研究的线索,认为神话传说、玉石、黄河源头是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