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66223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学史料宋儒与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 1936 年励新印刷社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单行本,是李宗吾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早期之作,其中有章题为宋儒与蜀学 ,今印版本也题为宋学与蜀学 ,书中李宗吾将儒、道、佛与川蜀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详细梳理,可谓“(李宗吾)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 ”(粟品孝语)作者李宗吾简介: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人(今自贡市) 。原名世全,后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 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

2、学校长、省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督学等职,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世写出厚黑学一书,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著有厚黑学 心理与力学 社会问题之商榷 考试制度之商榷 抗战与制宪中国学术之趋势 。附录原文:宋儒与蜀学李宗吾(一)二程与四川之关系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墟之见。(2)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

3、特别推称他。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莫有脱此种意味。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独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这一层少人注意,我们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明道的父亲,在四川汉州做官,明道同其弟伊川曾随侍来川,伊川文集中,有为太中(程子父)作试汉州学生策问三首, 为家君请宇文中允典汉州学书 、 再书及蜀守记

4、等篇,都是在四川作的文字,其时四川儒释道三教很盛,二程在川濡染甚深,事实俱在,很可供我们的研究。(二)四川之易学宋史谯定传载:“程颐之父珦,尝守广汉,颐与其兄颢皆随侍,游成都,见治蔑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欲拟议致诘,而蔑者先曰: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也 。兄弟涣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 ”伊川晚年注易,于未济卦,后载“三阳失位”之说,并曰:“斯义也,闻之成都隐者。 ”足观宋史所载不虚。据成都县志所载:“二程过箍桶翁时地方,即是省城内之大慈寺。 ”谯定传又载:“袁滋入洛,问易于颐,颐曰: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访问,久之,无所遇,已而见卖

5、酱薛翁于眉邛间,与语大有所得。 ”我们细玩“易学在蜀”四字,大约二程在四川,遇着长于易的人很多,不只箍桶翁一人,所以才这样说。段玉裁做富顺县知县,修薛翁祠,作碑记云:“继读东莱吕氏撰常州志,有云。袁道洁闻蜀有隐君子名,物色之。莫能得,末至一郡,有卖香薛翁,旦荷芨之市,午辄扃门默坐,意象静深,道洁以弟子礼见,且陈所学,叟漠然久之,乃曰:经以载道,子何博而寡要也?与语,未见复去。 ”宋史云“眉邛间” ,吕氏云“至一郡” ,皆不定为蜀之何郡县,最后读浚仪王氏困学纪闻云:“谯天授之易,得于蜀夷族曩氏,袁道洁之易,得于富顺监卖香薛翁,故曰:学无常师。 宋之富顺监,即今富顺县也,是其为富顺人无疑。 ”(见

6、段玉裁富顺县志 )究竟薛翁是四川何处人,我们无须深考,总之有这一回事,其人是一个平民罢了。 (按宋史作卖酱,吕王作卖香,似应从吕王氏,因东莱距道洁不久, 宋史则元人所修也)袁滋问易于伊川,无所得,与卖酱翁语,大有所得,这卖酱翁的学问,当然不小, 论语上的隐者,如晨门、荷蒉、沮溺、丈人等,不过说了几句讽世话,真实学问如何,不得而知,箍桶翁和卖酱翁,确有真实学问表现,他二人易学的程度,至少也足与程氏弟兄相埒,卖酱翁仅知其姓薛,箍桶翁连姓亦不传,真是鸿飞冥冥的高人。易学是二程的专长,二人语录中,谈及易的地方,不胜枚举。宋史张载传称:“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

7、比见二程,深明易理,吾所不如,汝可师之。 撤坐辍讲。 ”据此可见二程易学之深,然遇箍桶翁则敬谨领教,深为佩服,此翁之学问,可以想见。袁滋易学,伊川不与之讲授,命他入蜀访求,大约他在四川受的益很多,才自谦不如蜀人,于此可见四川易学之盛。据困学纪闻所说,四川的夷族,也能传授高深的易学,可见那个时候,四川的文化是很普遍的, 易经是儒门最重要之书,易学是二程根本之学,与四川发生这样的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三)四川之道教薛翁说袁道洁博而寡要,俨然道家口吻,他扃门默坐,意象静深,俨然道家举止,可见其时道家一派,蜀中也很盛。二程在蜀,当然有所濡染。宋儒之学,据学者研究,是杂有方士派,而方士派,蜀中最盛,

8、现在讲静功的人,奉参同契和悟真篇二书,为金科玉律,此二书均与四川有甚深之关系。悟真篇是宋朝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所著。据他自序是熙宁巳酉年,随龙国陵公到成都,遇异人传授。考熙宁己酉,即宋神宗二年,据伊川新作先公太中传称:“神宗即位年代,知汉州,熙宁中议行新法,州县嚣然,皆以为不可。公未尝深论也,及法出,为守令者奉行唯恐后,成都一道,抗议指其未便者,独公一人。 ”神宗颁行新法,在熙宁二年,即是张平叔遇异人传授之年,正是二程在四川的时候。平叔自序,有“既遇真筌,安敢隐默”等语。别人作的序有云:“平叔遇青城丈人于成都。 ”又云:“平叔传非其人,三受祸患。 ”汉州距成都只九十里,青城距成都,距汉州,俱

9、只百余里,二程或者会与青城丈人或张平叔相遇,否则平叔既不甚秘惜其术,二程间接得闻也未可知。现在流行的参同契集注 ,我们翻开一看,注者第一个是彭晓,第二个是朱子。彭晓字秀川,号真一子,仕孟昶为祠部员外郎,是蜀永康人。永康故治,在今崇庆县西北六十里。南宋以前,注参同契者十九家,而以彭晓为最先,通行者皆彭本,分九十一章,朱子乃就彭本,分上中下三卷,宁宗元年,蔡季通编置道州,在“寒泉精舍”与朱子相别,相与订正参同契 ,竟夕不寐,明年季通卒,越二年朱子亦卒,足见朱子晚年都还在研究参同契这种学说。清朝毛西河和胡渭等证明:宋儒所讲,无极太极,河洛书是从华山道士陈抟传来。朱子解易,曾言“邵子得于希夷(陈抟)

10、,希夷源流,出自参同契 ”。宋学既与参同契 ,发生这种关系,而注参同契之第一个人是彭晓,出在四川,他是孟昶之臣,孟昶降宋,距二程到川,不及百年,此种学说,流传民间,二程或许也研究过。义和团乱后,某学者著一书,说:“道教中各派,俱发源于四川,其原因就是由于汉朝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修道,其学流传民间,分为各派,历代相传不绝。 ”他这话不错,以著者所知,现在四川的学派很多,还有几种传出外省,许多名人俯首称弟子,这是历历可数的。逆推上去,北宋时候,这类教派当然很盛。二程在蜀当然有所濡染。(四)四川之佛教佛教派别很多,宋儒所谓佛学者,大概指禅宗而言,禅宗至六祖慧能而大盛,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

11、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儒教人: “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 ”宛然是六祖话语。四川佛教,历来很盛,华严宗所称为五祖的宗密,号圭峰,即是唐时四川西充人。唐三藏法师玄奘,出家在成都大慈寺。以禅宗而论,六祖再传弟子“马道一” ,即是张文定所说马大师,是四川什邡人,他在禅宗中的位置,与宋学中的朱子相等,有五灯会元可考。他的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他出家在什邡罗汉寺,得道在衡岳,传道在江西,曾回什邡,筑台说法,邑人称为活佛。 (什邡县志 )二程在四川的时候,当然他的流风余韵,犹有存者。什邡与汉州毗连,现在什邡高景关内,有雪门寺,相传二程曾在寺中读书,后人于佛殿前,建堂祀二程,把寺名改为雪门,取“

12、立雪程门”之义。 (什邡县志 )二程为甚不在父亲署内读书,要跑到什邡去读?一定那个庙宇内有个高僧,是马祖法嗣,二程曾去参访。住了许久,一般人就说他去行医读书了。马祖教人,专提“心即是佛”四字,伊川曰“性即理也” ,宛然马祖声口,这种学理,或许从雪门寺高僧得来。宋朝禅宗大师宗杲,名震一时,著有大慧语录 。朱子也曾看他的书,并引用他的话,如“寸铁伤人”之语。魏公道是四川广汉人,他的母亲秦国夫人,曾在大慧门下,参禅有得,事载五灯会元 。大慧之师圆悟,是成都昭觉寺和尚。著有圆悟语录 。成都昭觉寺,现有刻板,书首载有张魏公序文,备极推崇。圆悟与二程,约略同时,二程在川之时,四川禅风当然很盛,二程当然有所

13、濡染。(五)二程讲道台二程的父亲,卒于元祐五年庚午,年八十五岁,逆推至熙宁元年戊申,年六十三岁,其时王安石厉行新法,明道曾力争不听,他们弟兄不愿与安石共事,因为父亲年已高,所以侍父来蜀。明道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伊川生于二年癸酉,二人入蜀时,年三十六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抛弃了政治的生活,当然专心研究学问。王阳明三十七岁,谪居贵州龙场驿,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与二程在汉州时,年龄相同,不得志于政治界,专心研究学问,忽然发明新理,也是相同。现在汉州城内,开元寺前,有“二程讲道台” (汉州志 ) ,可见二程在汉州,曾召集名流,互相讨论,把三教的道理,融会贯通,恍然有得,才发明所谓宋学。伊川所

14、说的“返求诸六经,然后得之”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汉州开元寺,可等于王阳明的龙场驿。宋明诸儒,其初大都出入佛老,其所谓佛者,是指禅宗而言,其所谓老者,不纯粹是老子,兼指方士而言,阳明早年,曾从事神仙之学,并且修习有得,几于能够前知,有阳明年谱可证。不过阳明不自讳,宋儒就更多方掩饰,朱子著参同契考异托名“华山道士邹诉”,不直署己名,掩饰情形,显然可见。 二程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遇着箍桶匠,都向他请教,当然道家的紫阳派、真一派,佛家的圆悟派,也都请教过的。我们看程子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形式上都带有佛道两家的样子,一定与这两家有关系。伊川少时,体极弱,愈老愈健,或许得力于方士派的静坐

15、,不过从来排斥佛老,与这两家发生关系的实情,不肯一一详说,统以“出入佛老”一语了之,箍桶翁是他自己说出,并笔之于书,后人方才知道。我们从旁的书考证,宋朝的高僧甚多,乃宋史仅有方技传,而高僧则绝不一载。此由宋儒门户之见最深,元朝修宋史的人,亦染有门户习气,一意推崇道学,特创道学传,以位置程朱诸人,高僧足与程朱争名,故削而不书,方技中人,不能夺程朱之席,故而书之。以我揣度,即使二程曾对人言:在蜀时,与佛老中人,如何往还,宋史亦必削而不书,箍桶翁和卖酱翁,不能与二程争名,才把他写上。其余的既削而不书,我们也就无从详考。(六)孟蜀之文化箍桶翁卖酱翁传易,张平叔彭晓传道,圆悟传禅,可见其时四川的学者很多

16、,请问为什么那个时候四川有许多学者呢?因为汉朝文翁化蜀后,四川学风就很盛,唐时天下繁盛的地方,扬州第一,四川第二,有“扬一益二”之称。唐都陕西,地方与蜀接近,那个时候的名人,莫到过四川的很少,所以中原学术,就传到四川来。加以五代时,中原大乱,许多名流都到四川来避难,四川这个地方,最适宜于避难。前乎此者,汉末大乱,中原的刘巴许靖都入蜀避难。后乎此者,邵雍临死,说“天下将乱,惟蜀可免” 。他的儿子邵伯温携家入蜀,卒免金人之祸。昔人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这是对乎中原而言,因为地势上的关系,天下将乱,朝廷失了统御力,四川就首先与之脱离,故谓之先乱,等到中原平定了,才来征服,故谓之后治,其实四川关起门是统一的,内部是很安定的。五代时,中原战争五十多年,四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