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56632442 上传时间:2020-1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训练(一) (一)一只木屐冰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 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 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 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 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 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 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

2、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 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 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漫漫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 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 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 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 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 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 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

3、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 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 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 在这里,长夜漫漫,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 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 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 “我想:希望本无所 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 ”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 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 夜送到黎明! 事情

4、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 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 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 中的朋友, 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 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 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 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 屐 1、开头一段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 分) _ ;_ 。 2、第三段中“我苦难中的朋友” 指的是谁?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此段在文中的作 用是什 么?(2

5、分) 3、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2 分) (1)_。 (2)_。 4、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 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 ,这在前文已有伏笔,请找出来。(2 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2 分) A 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B 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 人民的苦难生活。 C 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 之情。 D 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 胜侵略者

6、,迎来黎明。 E 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 们起来抗争。 (三)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 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 年了。任课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了。 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 20 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 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 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 有时把学 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 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

7、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 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 一会儿是没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 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P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 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 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 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 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

8、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 再 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赶着上学的孩子了。 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 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 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 这可苦了这些 山里娃。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 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 诉大家:红裙子飘到城里的学校了! 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 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 一种失落

9、感, 几个不甘心 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 她带来了锅碗瓢盆, 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 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 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 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 在红裙子的映衬 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6. 从全文来看, “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 _ ;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 。 7.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美丽、_、_、_ , 深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_ 、 _ 。 8.

10、文章刻画“红裙子” 形象主要采用了 _和_相结合的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_ 。 9. “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 _ 10. 第 11 段写“红裙子”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小方桌,还带来了几件红裙 子,这意味着什么? _ _ 11. 文中画线的句子“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 _ 12. 附加题:文章中有一个病句,请挑出来进行修改。(做对了加 2 分,不做 或做错了不扣分) _ _ _。 (四)寂静除夕夜 (1)每当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地想起 20 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11、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的打击个 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 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 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 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 苦的是, 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 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 声) ,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

12、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 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 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 说说好话 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 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 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 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 齐齐下跪, 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 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 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 续出来人了。 围

13、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 含泪 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 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 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 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 岁的 二姐守前门,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

14、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 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 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 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 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父亲 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 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 年过去了, 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 但是,那个寂

15、静的除夕夜却令 我永生难忘, 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 因为 我被乡亲们关爱过。 我深深懂得,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 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3、依次加到文中 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清脆 响亮 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 C清脆 响亮 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14、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 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 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