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544496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5年上学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四中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4题51分)1、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C、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2、下列关于考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战国时期的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B、它是秦汉时期的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C、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D、它记述的是当时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

2、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4、以下事件,与井田制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C、 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 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5、两汉重视兴修水利,形成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黄河流域:营建灌溉渠系 B、西南:排水筑堤 C、江淮地区:修治天然陂池 D、西北:坎儿井6、下列各项,最能代表东汉冶铁技术进步的是:A、煤成为冶铁燃料 B、水力鼓风冶铁C、低温炼钢的技术 D、发

3、明淬火技术7、下列历史内容,发生在汉武帝在位时期的有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建立察举制昭君出塞铸造五铢钱西南夷地区并入汉朝版图:A、B、C、D、8、若想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史实,应查阅:A、汉书 B、氾胜之书C、史记D、后汉书9、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是: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10、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江南迅速开发 中原经济发展停滞 士族庄园经

4、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A、 B、 C、 D、11、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统治者宗教信仰的差异C、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同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1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3、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 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14、李白诗云:“吴宫花草

5、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咏叹的古都是: A、西安B、洛阳C、南京D、杭州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16、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创武举、殿试 始建进士科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A、B、 C、D、17、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同处是:A、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B、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C、导致了军阀的形成 D、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18、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

6、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推崇佛教 佛经浅显易懂 雕版印刷佛经 人们盼望安定A、B、C、D、19、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20、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BCD21、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7、 D、革新政治,完善制度22、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先进程度的是: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C、一些大城市里有繁华的夜市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23、 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24、唐玄宗时期,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回纥首领被册封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设置北庭都护府 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 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A、B、 C、D、25、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汉代的更赋北魏租调制唐代租庸调制

8、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A、B、C、D、26、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A、印度半岛南端 B、红海沿岸 C、波斯湾 D、非洲东岸27、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8、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A、夏 B、辽 C、金 D、元29、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A、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B、“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30、契丹政权和党项政权的相同点有:仿照汉字创制本国文字 与

9、北宋政权有战有和实行“蕃汉分治”统治者积极接受汉族封建文化A、 B、 C、 D、31、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改变了宋初实行的:A、更戍法 B、枢密使管理军事制C、由文臣做知州制 D、皇帝直接控制禁军统领制32、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是: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3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使了宋辽人口急剧增长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34、以下对绍兴

10、和议的表述正确的是:A、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对峙局面形成B、金对南宋称臣,南宋每年输纳“岁币”C、双方划定边界,对峙局面形成 D、双方在现浙江绍兴签定条约,是为“绍兴和议”二、非选择题(共49分)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均选自宋史)材料一: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之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材料二: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引河为溉。材料三:元昊自制蕃书,成十二卷,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为蕃语。材料四:自茶山铁治入于中国,国中泛铁,常以青白盐易陕西大铁钱为用,及金人踞关右,置兰州等处榷场,与金贸易。材料五:庆历四年(1044年),始上誓表言:“立誓自今,凡岁赐银

11、绢茶二十万五千,乞如常数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倘君亲之义不存,或臣子之心渝变,使宗礼不永,子孙罹殃。”诏答曰:“朕临制四海,廓地万里,西夏之土,世以为祚。今乃纳忠悔咎,表示信哲。”(1)根据材料一至四,指出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五说明在此前宋夏关系怎样?(2分)(3)庆历四年开始,宋夏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有何意义?(2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

12、为心膂。”材料二、唐摭言载:“文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通典说:“隋氏罢中正,举选不至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材料三、科举考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威集于是。”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4分)依据村料二、

13、三、四概括唐朝科举制主要特点。(4分)依据以上村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4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4题51分)15:CBDAB 610:BCAAB 1115:DDBCC 1620:DAADD 2125:CDBAB 2630:CCBDD 3134:ADDC二、非选择题(共49分)1、(1)仿宋设立官制,学习汉族先进的管理制度;与北宋和金开展边境贸易;创制文字,翻译汉文书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分)(2)此前夏宋多次交兵,损失惨重,元昊求和。(2分)(3)变化:庆历年间,双方签订和议(1分)。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封西夏元昊为夏国主,给以岁币;重开边境贸易。(3分)意义: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2分)2、原因: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不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让庶族地主参政,可以选拔更多顺从于皇帝的统治人才,巩固封建统治。(4分)特点:取消选官门第和身份限制;官吏选拔任用权收归中央;科举选拔考试程序较严格;选拔范围广,录取率低;进士科最受重视。(4分)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打破世家大族等特权阶层垄断仕途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有利地主各阶层广泛参加政权,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官吏选拔任用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科举考试体现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