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56491 上传时间:2016-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高二政治选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1(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的是()“敬德保民”子蜂起、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 项说法正确。答案: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表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已经成型A. B. C. D.解析:“天下 一语自先秦发轫,讫于明清,世代沿用”,说明中

2、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 “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符合题意。干肢不符。先秦指秦朝以前。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才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故说法错误。答案:我国有着 3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穿屦或履,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开始出现各种鞋履。新中国成立前,传统的手工、绣花布鞋深受中国百姓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鞋厂的开办使布鞋进入鼎盛时期。这表明 ()布鞋,在我国有着 3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布鞋的发展历

3、程,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A 项符合题意。答案: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上述观点的有(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犹存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A. B. C. D.解析: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符合题意。讲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均不合题意。答案:远流长” 的见证很有说服力的是()文学艺术汉字史书典籍科学技术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A. B. C. D.解析:作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

4、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入选。答案: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表明()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新的传媒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简牍是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 B. C. D.解析:古代汉族以竹简和木片书写文字 ,表明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说法正确,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而简牍又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故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说法

5、正确。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说法错误。答案:“写山曰峻增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由此可见,汉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确立了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地位A. B. C. D.解析:文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故排除; 材料主要反映了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能够形象生动地对事物进行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故正确;表述错误。答案:563002

6、6 中华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 )中华文化没有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汉字内涵丰富,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中华文化善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 B. C. D.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因此,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正确。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善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因此具有强大生命力,正确。与历史事实不符。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而不是其原因,干肢不符。

7、答案:代修史” 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后,后继的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个优良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领风骚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易代修史”以“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这有利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故答案选 C 项。答案:海经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均记载了长白山的内容,印证了长白山文化的悠久性,进而举证了长白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表明( )料强调了史书典籍在记载长白山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A 项符合题意。答案: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

8、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能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A. B. C. D.解析:“四库全书 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丛书”,因此,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能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符合题意。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说法错误。夸大了四库全书的作用。答案: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

9、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等,它们将大量的史实和史料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这表明史书典籍是()书典籍是将大量的史实和史料记载下来 ,因此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 项说法正确。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有说服力的见证,A 项说法错误。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C 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 项说法错误。答案: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到了近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则明显减弱。造成中国近代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维新运动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出现A. B. C. D.答案:

10、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实现完全同步发展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A. B. C. D.解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因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正确,错误。违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特征

11、,说法错误。答案: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这启示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固守中华传统文化,确保历史文脉延续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A. B.C. D.解析:要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符合题意。 “固守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观点错误,排除。答案: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或衰落、或消亡、或融入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却一直走到

12、今天。有人认为,促使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力量,是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是不尚外侵的农耕文明,是从思想有需到管理有序,是长期信守的中庸之道等。结合材料,请说明将“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作为重要原因的理由。答案:(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种文字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文明中断和消失。(2)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在几千年里,保存至今并延续广泛使用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衰微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瓷器艺术采取“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瓷器艺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研制了大量时代

13、气息浓郁的艺术瓷及经济适用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瓷器艺术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为什么会进入衰微的历史时期?(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瓷器艺术的蓬勃发展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有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实际是要求回答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结合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根本保证、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使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衰微的历史时期。(2)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是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保证。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