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5118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港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 社会祟尚节俭B. 历代盗扰严重C. 冶铸技艺落后D. 葬俗遵循周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高等级墓葬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反映了西周时期墓葬习俗按照周礼的等级秩序进行陪葬,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节俭风气,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墓葬偷盗

2、现象,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西周冶铸技艺,排除。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分封制将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文化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无疑客观上推动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中原文明的扩展,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统一民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根据“器物、官僚体制

3、、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文明的扩展。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这反映了A. 世官制以品行才能选官B. 察举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C. 品行才能不再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D. 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所选拔的官员并不具备德行与才能,体现了察举制度走向形式,故B项正确。A项,世官制为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察举制走向形式

4、,标准并未变化,排除。D项,九品中正制于魏晋时期实行,排除。4.监察体制的建立,旨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长官的专职官员是A. 丞相B. 内阁大臣C. 通判D. 刺史【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当时的刺史并不处理地方政务,主要是负责督察郡守,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故D项正确。A项,丞相负责行使行政权,排除。B项,内阁大臣并不具有监察职责,排除。C项,通判为宋代监察地方文官知州而设,排除。5.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5、A. 易形成冗官现象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减少了决策失误D. 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6.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6、(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义和团运动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频繁的战争及等级森严的特权制度建立,使之向人民承诺的“天下大同”、“平均土地”的社会没有到来,因而令贫民感到失望,故D项正确。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没有对贫民进行过“言辞的崇高”和“平等的许诺”,排除

7、。C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对贫民有过许诺,排除。D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民国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法律上保障人民平等、自由的权力,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与材料中“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不符,排除。7.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宋代设立枢密院 元代设立中书省 明成祖设立内阁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的中枢机构,但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8、都是绕开政府而设立的非正式中央机构,故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项。宋代设立枢密院是正式的机构,排除AC;元代设立中书省是正式的机构,排除A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的强化8.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A. 元代地方势力强大B. 民族文化影响制度C. 区城经济均衡发展D. 中央强化管理地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 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 势较强,容易

9、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 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行省制度与民族文化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名师点睛】行省制度(1)行省的设置:元朝时期,全国分设十个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元朝以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受

10、中央节制,下设路、府、州、县。(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9.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据此回答秦始皇批评的制度是A. 井田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宗法制【答案】B

11、【解析】材料中阐释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土地制度,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得出因为侯王的存在,致使天下战斗不休,而诸侯的存在源自于分封制,据此可知秦始皇批评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秦始皇所赞同的,而不是批评,故C项排除;宗法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 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

12、知,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A项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任用亲信组成中朝,压制宰相为首的外朝;B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对皇帝负责,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C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所以A、B、C都体现了题干的观点,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度反弹,不能体现材料的观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11.“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 火烧圆明园B. 割占宝岛台湾C. 签订辛丑条约D. 提出“二十一条”【答案】C【解析】【详解】

13、结合所学可知, 1900年6月,英、美、法、俄、日、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俄、日、德、美、法、意、奥、比、西、荷11国公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C项正确。A项,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割占宝岛台湾发生在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排除。D项,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排除。1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导致上述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

14、制【答案】C【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并且反映的还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导致上述现象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以及科举制,所以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品”,体现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13.“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

15、中内阁“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项错误。14.公元前74年,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继位,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失德,不可以承继宗庙,内朝大司马霍光遂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令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霍光等大臣又以失德的罪名废了刘贺,将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于同年7月继位。这反映了A. 汉代帝位的传承中淡化嫡庶观念B. 中朝制度无法有效维护专制皇权C. 西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荡然无存D. 当时帝位传承中有民主评议机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子昭帝病死后,中朝大司马霍光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由昌邑王刘贺即位,不久又以失德的罪名废了刘贺,从民间迎立刘询为帝,可见中朝制度引起专权干政而无法维护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汉昭帝死后,因其无后,群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