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阳市2018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
2、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
3、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相关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3.春秋
4、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这反映出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务官”体现的是政府权力的官僚化,政务官上升为六卿体现的则是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是在后来的秦朝,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中叶后西周分封制仍然有约束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战争频率提高方面的信
5、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材料中“政务官”的含义政府权力的官僚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时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准确判断最后一个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即可做对此题。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
6、中的“政见各异”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并非所有学派都主张“革故鼎新”,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C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D项。5.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 消灭六国B. 制度创新C. 修筑长城D. 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制度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正确。消灭六国,不属于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排除。修筑长城,也不属于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排除。严刑峻法也不属于对
7、后世影响深远,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6.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A. 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 统治思想由法家学说变为儒学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 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设中朝,中朝的官员一般由亲信担任,组成决策班子,分割相权,体现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A项正确。B项统治思想的演变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排除。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应为宋朝,与题干不符,排除C。D项州郡县三级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中央政府权力结
8、构变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7.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说明当时读书人是被社会认同地位较高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9、,故选D;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故排除A;虽然西汉政府确实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中并没与反映,题干反映的一种重视儒学的意识和观念,故排除B;西汉文化教育普及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C。8.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合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可知其涉及都是中央机构,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
10、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可得出其时中央机构,且权利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体现在决策上的规范化,据此解题即可。9.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
11、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参加科举考试应考者来源的广范性来看,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不是反映等级差异,而是途径多样,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沉重打击”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
12、答要注意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应考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多种类型的应考人员说明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吏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使得封建统治的基础得到扩大。据此作出正确选择。1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制度,在地方设立通判等机构,从而使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以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故B正确;设
13、立节度使是唐朝的策略,故A错误;材料中转运使只是负责经济方面,不能体现出材料中措施的核心精神,故C错误;设通判负责地方监督是具体的措施,不是其根本特点,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措施。材料“北宋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进行制约”可知北宋在中央和地方都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来加强统治。11.宋史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宋朝政治机构改革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专制C.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D. 削弱地方权力
14、,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可知,该朝代为宋代,宋代设置了政事堂、枢密院、三司等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等权力,以此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没有反映削弱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12.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
15、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 城市人口的缩减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项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项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项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点睛】“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是关键信息。1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A.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 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 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人口的问题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