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370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下)高二学年月考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周礼考工记可知这一时期为周代,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周代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体现了均衡对称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和秩序特点,说明周代的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皇

2、权至上是秦代创制的皇帝制度的特征,与周代王城的建筑布局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国家都城的建筑模式,不能据此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选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君主权力由神授予,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

3、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个人观念淡漠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专制王权强大【答案】C【解析】姓代表的是家族,凡是一个家族的人都有相同的姓,所以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说明家族观念浓厚,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男女的地位问题和专制王权,故排除AD;

4、姓名是代表个人的,姓名的先后并不影响个人观念,故排除B。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4.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直接推动了A.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向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理论上将天

5、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大一统”观念,B符合题意;周代没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观念、神权与王权,CD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本题考查早期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其间,八方来朝”,表明在对国家的管理上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行政管理思想。5.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分封制”既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所以,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指分封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7、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7.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 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 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 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

8、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表明,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排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消除,排除。8.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泰始皇本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

9、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秦汉时对地方官史的管理加强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D. 奏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A【解析】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错误;“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B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C正确;材料也不能表明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四段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表述过于片面的

10、或史实错误的选项,即可从“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的角度得出正确答案。9.下列表格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B.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中图表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郡数量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深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朝廷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给予地方王国较大自治权力,

11、倚为藩屏,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使得郡国势力逐渐扩大,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因此到了文帝、景帝时,执行“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将诸侯国分化。国内政治环境趋于稳定,诸侯国势力日渐薄弱,因此汉武帝时朝廷逐渐具备了解决边患的条件,故D项正确。郡的数量不断增加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政策改变,并非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有误诸侯国势力削弱时两者间矛盾也有所缓和;西汉朝廷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而并非诸侯王国控制的区域。故A、B、C项错误。10.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

12、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 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 政府机构分工明确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只涉及西汉前期的情况,没有通过比较而反映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朝制度的信息,排除B;材料提到“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但没有细分政府机构的分工,排除C;材料中丞相作为政府首领,下设“十三曹”掌握实际权力,而皇帝下设“六尚”,不涉及政府具体实权,可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故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故选D.11.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

13、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字眼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14、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12.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B.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 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 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官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林舆论即民间文化性评价,材料是强调士林舆论影响到政府对官员的评价,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间评价在官员选

15、举中是有作用,但不能大于政府评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皇帝而非品评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是有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明白本题是考查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的显著特点是特别重视民间的评价。13.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A. 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B. 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C.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 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抓住关键词“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答案为B项。AC项,三省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职能明确且行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