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642947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杨九俊李吉林老师是江苏人民优秀的女儿。江苏教育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特别是语文教育,更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是与江苏人的努力分不开的,特别是叶圣陶、吕淑湘等,更是对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大师。今天,江苏的语文教育在全国仍有重要影响,江苏有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斯霞、李吉林就是杰出的代表;江苏母语教材建设成绩斐然,是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唯一开发出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高中全套语文教科书的;江苏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也很有特点,李吉林老师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洪宗礼老师的江苏母语课程研究所,都是由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由旗帜型的老师挂帅,集中了

2、一大批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都是与江苏的人文传统分不开,与江苏领导的支持、老师们的努力分不开。我是九十年代中期到江苏教育厅机关工作的,先后任师范教育处长、基础教育处长。98 年任基础教育处长后,有幸从行政层面参与了李吉林老师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和洪宗礼老师的江苏母语课程研究所的创办。李吉林老师的研究所,是在时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珉教授的关心下成立的,教育厅不仅批准成立,还拨出 20万专款予以支持。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创办冠以“江苏”名号的研究所,省里专门下文并拨款,是破天荒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江苏语文教育根深叶茂的原因。李吉林老师在语文教育改革以至整个教育改革中做出了杰

3、出贡献,我个人理解,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 “为了儿童”的人生宗旨。2李吉林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鸟,她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 ”“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响。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励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里,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是我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为了儿童 ,使我成为一个执着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为了儿童,李吉林有了情境

4、教育,李吉林的人生有了意义。 “何谓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得少,便没有多大的意义。何谓自觉?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一种事情,便是自觉。 ”(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境界 ,见李中华编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年版)冯友兰先生的这段阐述,可谓说透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和人生。李老师“为了儿童” ,贵在自觉,而且一直在执着地“了解” ,这就使“为了儿童”真实、具体。人们经常讨论教师作为职业与事业的区别,冯友兰先生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职业” ,是一种功利境界, “事

5、业”则是超功利的,是一种道德境界,而李吉林老师对语文教育、对儿童教育执着去探索、去了解,其实已在走向天地境界。 “为了儿童” ,已经成为贯穿她生命的一根红线,已经成为照亮情境教育、照亮她整个人生的一支火炬,正是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真正领略她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不断创新的可贵品质。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要具有教学的创造性。克莱德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说过,教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 ”(克莱德E柯伦著,周南明译:教学的美学 , 教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在这里, “创造3性”和教学艺术一脉相连。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学的艺术家,稍作解读,我们还可以从李吉

6、林的创造性工作中梳理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教学的创造,其基础是对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其理论基础不断丰富的过程。情境教育能够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可见李吉林用力之勤,功夫之深。所谓创造性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形成教学个性,以至浑然一家的教学风格。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歌德等文学风格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 页) ,李吉林老师的教学无疑达到了风格鲜明、炉火纯青的高境界。创造、创新不仅是对他人,也包括对自己的不断超越。李吉林从情境教学,走向情境教育,走向情境课程,正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这需要具

7、有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创造力。李吉林老师为许多有志于改革的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人们经常在讨论“创造力可不可以教” ,在我看来,如果认为创造力靠反复操练就可以获得,那必然会误入歧途,或者南辕北辙;如果基于对学习主体的唤醒、解放,注意培养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最为有效的则是“身教” ,教师的教学就是创造性的,师风可学,对学生的熏陶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些方面,我想,追逐李吉林老师前行的身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有助于我们成长为苏霍姆林斯基认可的“教师”这一称号,苏氏曾说过, “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

8、。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李吉林老师和同时代的许多教师一样,经历过政治劫难,正值28 岁,一个女性鲜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小学教师最为宝贵的年华,“文化大革命”来了,她成了“修正主义的黑苗子” ,成了“小学里的反动学术权威” ,大字报、批制会、围攻、无限上纲、抄家等接踵而至。因为爱儿童,因为努力上进,因为“小荷”已露,于是灾难降临,她只得忍痛把积攒多年的备课笔记和公开课的教案一把火点4着了。接着,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后来搞情境教育实验,按照“国情”揣测,冷眼、热讽必定不少,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就实验本身,要形成体系,形成特色,形成突破,在一个小学老师,谈何容易。但李吉林一步一步趟过来了,何等的了不

9、起啊。李吉林自己有这样一段记载,真令我嘘唏长叹,感慨不已。记得在那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在那些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我常常默默地在灯下读着鲁迅先生的杂文,并常常念着这三句话:第一句是普希金说的:“心憧憬着未来。 ”第二句是高尔基讲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 ”第三句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人是应该是有精神的。 ”十年,漫长的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低头,我没有抛弃自我,我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李老师啊,哪里仅是“女人” , “男女都一样”噢,而你正是以不折不挠的精神,写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啊,这也是你成为“人民教师的典范”重要的原因。第二,情境教育是一座

10、富矿。关于情境教育,李吉林老师有系统的总结,许多专家也有精辟的论述,这里只是说几点感受,求教于李老师和各位专家。情境教育是一种诗化的教育。高文教授说李吉林是“诗化的教育,创意的人生” ,我深有同感。李吉林其课,如诗如画;李吉林其文,诗情澎湃;李吉林其人, “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 ,是“不倦的诗人” 。她贡献给中国教育的,就是“情境教育的诗篇” 。对于诗化的教育,人们可从情生发,也可寻美而行,但与李吉林老师其课、其文、其人接触,常常使我联想的,是别林斯基对普希金抒情诗的评价,别林斯基认为,普希金抒情诗充满诗意的全部奥秘,在于他的诗篇里洋溢着他对生活的微笑,于是俄罗斯的青年

11、在他的诗篇里,感受到5生活的阳光。借以诠释李吉林的诗化教学,我以为是很恰当的。正是李吉林老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信念,使她在教育活动上,由内而外地洋溢出“生活的微笑” ,而且,她与普希金的抒情诗创作一样,找到了一种最为适合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使她内在的诗意更为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情境教育,就是精神与形式、信念与表达相映生辉、互为优化并且融为一体的情境教育。我想,这些是情境教育最为迷人的奥秘。情境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生态。 “情境”是要有物理环境的, “境”是一种物质存在,但作为有情之“境” ,那些物质的因素,也已有情感的色彩,带上了人们主观情绪的光晕,“情”与“境”真正交

12、融了, “情境”也就形成了。在教学、教育意义上的情境,它可能也需要一种物质凭借,需要一些技术辅助,但最为重要的应是构成一种生态系统,这个情境应是整体的、灵动的、开放的,其内核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想,对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解,不应过多地关心“技术” ,而应该从本质上加深认识,主要研究李吉林老师是怎样构建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李老师认为:“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老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学生透过黑箱窥测到其间熠熠发光的珍宝,以爱孩子的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细心地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的,可以依赖的、感到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

13、。 ”(第八卷,第 180 页)她还说:“情境教育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第一卷,第 24 页)从这些活动入手,学习、实践情境教育,老师们似乎可以更好地得其真谛。情境教育“预设”着精彩的生成。有同事多次听过李吉林老师和她的徒弟的课,其印象是“美极6了” ,但他提出一个疑问,认为情境教育的课堂动态生成不够,我以为这里存在认识的误区。且不说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中不乏精彩的生成,比如李吉林到信阳上课,老师们请她上桂林山水 ,走

14、进教室,她发现这个班孩子已学过桂林山水 ,李老师临场调整,提出多种方案让学生选择,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桂林山水 ,这可是“彻头彻尾”地动态生成啊!我这里要说的,对“动态生成”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意料之外” ,也不能将课堂的精彩寄托在“灵机一动” 。一个负责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倾其心力,对教材的理解应达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境界,在“用教材教”方面要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真正“越超”了,也就“生成”了,这种“预设”就是“生成” 。这种“预设”是面向全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是基于全班同学知识、情感的经验、基础和差异的,是体现出教师教学个性的,我以为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只有精心预设,教师能以坦然的心态,带着很高

15、的期望值走进课堂,走向学生,才可以期望预设的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期望“未曾预约的精彩” 。通阅李吉林老师的教学案例, “预设”的“生成”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次一次、持续几十年的“预设” ,使她底气十足,才可以一节课准备多个方案,才可以临场把“预案”彻底推倒,也可以在“预设”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当我们走进课堂,更多地感到一些老师备课不够时,我要借此呼吁,学学李吉林吧,把课认认真真备好,学会“预设”精彩的生成啊!第三,李吉林老师是一所教师进修学校。李吉林老师的徒弟,早些年已被评为特级教师的施建平这样写道:“熟悉李吉林老师的人都说,李老师把爱心分开了两半,一半给了孩子,

16、一半给了孩子的孩子老师。 ”李吉林老师一直想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甘为人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倾注了心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吉林就是一所教师进修学校。只要稍作盘点,就可以看出这所教师进修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7工作量是多么饱满。从 1980 年起,李吉林先后带吴云霞、施建平为徒,他们随堂听课 300 节以上。90 年代初期,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吉林担任辅导员,培训八年以后,有些青年教师又转为徒弟。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与南通师范学校共同成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用谈话体对青年教师系统地传授情境教育, “与青年教师的谈话”共 18 讲,现已成为文集第 2 卷。90 年代初就应约为师范教育撰写系列文章,主题为“与未教师通信“,在师范生的心灵里洒下情境教育的种子。李吉林老师大量的实验课,是对听课老师最好的培训。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她发表的大量文章,为广大老师提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