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642849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 信息来源:信息院 作者:匿名 发布日期:2007-7-17 15:05:02【文字 大 中 小】 【保存】 【收藏】 【打印】【关闭窗口】 文字保护色: 陈红玲(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区域高等教育系统是区域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且只有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才能充分地体现其价值。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的结构的调整应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但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尤其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

2、约。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区域经济水平会影响到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公众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水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恩格尔系数越小,即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小;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恩格尔系数越大,即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实证分析表明,食物消费所占比例与家庭教育消费所占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消费中用于食物的比例越低,则用于教育的投资比例越高;用于食物的消费比例越高,则用于教育的消费比例越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国民对教育的投资能力是受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制

3、约的。 2、区域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收益,而且影响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其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将产生直接作用,因为,区域经济发展越好,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大学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区域经济发展也使其有能力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更促使多渠道投入高等教育成为可能。 (二)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

4、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责任。企业所在的城市如果是大学密集地区或发达地区的大都市,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素质人才。 2、高校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首先,要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确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发展并适当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增大高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相应地改善高校周边的经济环境。再次,以高校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最后,要大力发展高

5、校旅游业。一是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二将高校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3、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从世界范围来看,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硅谷)、波士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4、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各个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尤其是校舍的短缺,需要加大基建投入。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如果增加 1 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 3

6、.8 万元左右。基础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建过程中原材料的就近便宜采购和建筑工人的就近聘用,而这些无疑都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实践 近年来,宁波市把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全市现有独立设置的中职校 41 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 26 所,成人学校 164 所,高职院校 8 所,本科院校所。近年,宁波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累计超过 8 万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

7、养了大批应用型紧缺人才。 (一)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长期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为确保职业教育在宁波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健康快速地发展,宁波市政府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完善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大经费统筹力度。从 2006 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将按实际动态新增5000 万元以上专项用于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二是加大政策统筹力度。早在 2002 年,宁波就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城镇教育费 附加 安 排用于 职 业教育 的比例不低于 20%,其中,用 于 职业学

8、校专业设备投入的比 例 不 低 于 50%的政策;投入 8.83 亿元用于新建 5 所占地 250 亩至 450 亩的县级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建设投入累计超过 35 亿元。 (二)紧贴服务不放松宁波市适时提出:全力实施“双十”计划,2010 年前,基本建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旅游会展等 10 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 10 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带动适应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需求的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建设。10 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今年已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 2 至 3 个基地,每个基地专项设施、设备投资 1000 万元左右,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沟

9、通,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 (三)播下创业种子 收获富民希望为顺利实施宁波经济的宏观调控战略,增强职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宁波市政府明确规定:从 2006 年起,每年安排 150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在职职工岗位培训的资助补贴。到 2010 年,宁波职业教育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按照“统筹、提高、创新、服务”的方针,初步构建起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三、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存在的困惑 浙江省和宁波市的高等教育在以下方面

10、还有一定差距。 (一)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目前本省仅有浙江大学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校,远远少于北京、上海和江苏,就连陕西、湖北都比不上,这与浙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2003 年浙江省研究生招生 6863 人,但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仅 1666 人,间接地反映了我省重点学科的数量明显不多。而宁波市本科和高职教育配比没有达到 1:1。(二)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待提高浙江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不够。传统学科比重较大,新兴学科比重较低,在自动化、通信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领域培养能力

11、缺口较大,在生物技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科学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生培养能力较弱或根本没有;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应用光学、基础医学等领域也不强,而且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力不足,对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力不强。二是高等教育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不够。突出表现为:高校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仍不够明显。应主动思考如何把先进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这也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是作为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实现

1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服务定位,积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地方高校的服务定位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要考虑地方高校在所在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明确为该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方向。要深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变化状况和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要了解本地区同类高校的发展状况。二要考虑地方高校在所在地方大系统中的定位,如所在省或所在的特定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服务定位。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中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并通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进行错位竞争,不要与同地区同类型的一流

13、大学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上,进行正面竞争,而要另辟蹊径,在广阔的高等教育供求领域里,拾“遗”补“缺”,为社会提供独具特色的选择。 (二)确保制度保障,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制地方高校要打破自我封闭状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工作:(1)纠正教师闭门搞科研的做法。(2)鼓励教师接受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3)组织、协调学校有关学科的科研力量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搞好协作攻关。(4)了解、调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课题,搜集企业所需

14、技术人员和技术的信息,为教师确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为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的联系提供场所,牵线搭桥。(5)建立起市场调节机制,根据市场的“晴雨表”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确定、调整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三)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设置与培养主要是面向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基层业务与管理岗位,培养学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基层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专业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

15、 (四)提升全方位服务能力,丰富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地方高校除了做好全日制学历教育外,还应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建立类型丰富、层次多样、服务对象宽泛的开放式的学习培训平台,把一次性教育延伸为终身教育,把更多的人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实施非学历教育,提高地区劳动者素质,成为地方高校另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责。同时,地方高校也应为所在社区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应该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努力拓展社区教育功能,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逐步推进图书馆、实验室和技术测试等资源在内的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企业和社区居民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居民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五)在服务社会方面,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立足本地,拓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村发展应重点抓好的相关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带动和帮助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与地方的纵横联系,深入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农村发展的任务、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办学模式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由于具有嵌于并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特点和优势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地方高校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是否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