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42829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教材研究作者:高三历史备课组 肖明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 12 月 30 日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古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

2、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古代两大社会转型时期简介1、春秋战国(公元前 5公元前 3 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

3、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 ,法家的“以法治国” ,道家的“无为而治” ,墨家的“兼爱” 、 “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 古典文化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 ,为 1416 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 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新旧转型)具体而言: 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

4、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传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 、 占今图书集成 ;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

5、“西学东渐” ,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不断成长;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成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开始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人文主义不断传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此时的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以下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例加以分析与说明。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第一,政治上,在辽宋夏金并立和元统一的基础上,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之一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和平定叛

6、乱,管辖辽阔疆域的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之二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而这种专制制度的发展,正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的反映。第二,封建经济逐渐发展,它不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种新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并逐步增长,日益瓦解自然经济,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物质因素。第三,在长期而较稳固的统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在继续发展着。这种融合又通过共同的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等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

7、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匠和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优秀小说。1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是:承古萌新。(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2明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概括其主要特征为:(1)经济:资本主

8、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2)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盘剥,导致农民购买力及其低下;政治:腐朽的专制统治的阻碍,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统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厉行文化专制,鄙视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4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主要表现:(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均得到长足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4)反封建的民主思

9、想产生,儒学焕发新活力;(5)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从横向看,西方国家在思想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面, 经过明代百年的建设发展,终于赶上了宋代的水平,这个成果整个元朝是没有做到的,然而明代末年,中国比之西方却是落后的,但并不是全面落后,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喜的是,明末的中国人敞开胸襟积极向西方学习,徐光启和利玛窦就是好朋友,利玛窦穿着儒服,而徐光启挂着十字架,甚至中国有了全面西化的思潮,在思想领域,皇帝甚至要把佛像都请出皇宫,而准备信仰基督教

10、。这可以参见改变中国一书。最近百家讲坛讲的三字经讲到,南明面对满清的铁骑,明军都举起十字旗,皇后竟写信给罗马教廷求援,可见基督教在明末皇室的影响。并不是说基督教多好,但它和西方文化的确密切联系着。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

11、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 “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二、历史回顾(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明初耕地面

12、积为 8.5 亿亩,清代高达 10 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 ,分工也日益细密。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 30 多个,到清代增长到 204 个。 (3)

13、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格局:1.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2.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

14、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3.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2-14 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4.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两

15、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5.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

16、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1.流通范围的扩大。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2.流通规模的扩大。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品种和数量都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长。税收额的增长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流通规模的扩大。关税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也是越来越大,清代前期全国各主要税关的税则未见重大变更,税率也未见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税收额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长的结果。3.流通布局的变化。在钞关设置和税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 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闭关锁国!第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