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64280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一、学案,虚幻的空中楼阁上世纪末,学案粉墨登场,跻于教学舞台。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一些地方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导学模式风靡一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表达意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总体来说,对学案给予正面评价者居多。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商榷。1.学案的得名稍具文史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 “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 。笔者不知如今“学案”的首先提出者与推崇者命名“学案”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是否有鱼目混珠之嫌?如今“学

2、案”一语,估计用了仿词修辞格。既然有了“教案” ,那么,就顺手拈来,临时造一个“学案” 。显然,命名者认为“教”的反面是“学” ,用了“反仿” 。按说,仿词的运用有其临时性,但用的人多了,临时变为永久,大约也就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意思。总之,当今教学界的“学案”的含义和原始“学案”的含义已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案,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百度名片”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语文学案的现实按一般的理解,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

3、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一般栏目为:学习要点(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小结、练习答案和提示、资源链接(课外拓展)等。内蒙古师范大学裴亚男老师研究了 190 篇有关论文,认为学案的操作程序无论复习课和新授课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升华阶段四个阶段。如果对照一下,那些语文学案上的“导向” “导学” “升华”等阶段,与当今的语文教案的那些有关部分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语文学案上的“导练(或称自我测评、技能训练) ”都可以在前几年风行的、如今被扣上“应试教学”大帽的语文练习册上找到踪影,而其训练量远远

4、超过了语文教案中的“作业布置” 。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所谓“语文学案” ,不过是“语文教案”+“语文练习册”而已。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设计语文学案的过程就是把语文教案当中相应的内容加上作业填写到语文学案中的对应项上的过程。所以说,语文学案本身就没有成熟,更没有新意。语文学案之所以被大张旗鼓地宣传并推广,就是因为它替代了语文练习册的功能。如此,就可以在改革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地搞应试教学,所以就被称为“有效” 。考试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么,进行科学的应试教学又何尝不可。但是,由于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反对应试教学,学校只能搞起不得不搞的应试教学,于是改头换面的语文练习册“语文学案”就粉墨登场。这就是“语文

5、学案”的本质。二、语文学案,真那么神奇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课改势在必行, 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 ,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此言似乎振聋发聩,却使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学案真有那么神奇?1.“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善意的谎言 “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这是对学案持褒扬态度者的共论。众所周知, “教”与“学”虽然是一对矛盾,却是对立统一的。如果没有“学” ,那么“教”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没有“教” ,那么该如何“学”?即使是所谓的“自学” ,实际上也有广义的“教” 。

6、就“教学”这一概念而言,本身就包含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两者相互依附,共生共长。因为有了“教” ,才能“学”得好;因为有了“学” ,才能“教”得好。这就是“教学相长”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教者以“教”为中心,轻视“学” ;但同样也有些学者以“学”为中心,轻视“教” 。这两种情况都是顾此失彼的,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持“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论者却将“教”与“学”人为地对立,因为少数“教”者的失误,竟然要让“学”来替代“教” ,岂不是犯了极端的二元对立的错误?也有人认为由教师制订的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的是教师如何把

7、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我们并不否认这些情况的存在。然而,当今学案的制订者是谁?还不是教师?在制订学案的过程中难道没有可能重复以往的错误吗?“教师设计的学案和教师设计的教案之间,难道仅仅因其名称不同就能保证教师自觉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教学吗?用这种求实先由以求名的古朴思想用以解决现实性问题,其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可疑了。 ”所以说,当今学案的制订者自己的指导思想尚不明确,就企图通过学案让学生成为“主人” ,只能是善意的谎言

8、。更何况事实上目前的学案大多是由有关人士或有关部门设计好批量印制给学生的。2.“使三维目标实现相互渗透” 穿越的戏说持此论者,无非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为目标。其所犯的错误,就是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玩起了“穿越” 。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定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的可测量的目标。前者属于宏观层面,较为抽象;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较为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有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为“知识

9、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最有“语文味” ,也最为“显性” ,可以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显性” ,也有细化为教学目标的可能。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颇能体现学科特征,就语文而言,颇能体现“语文味” ;但它最为特殊,无法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它是隐性的、 “动态”的、渐进的,其是否“达成”无法量化,故无法细化为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授课教师一般都将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细化后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

10、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而把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实际上,成熟的语文教师不可能不注意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三维目标的自然渗透。所以说,学案教学“使三维目标实现相互渗透”是个伪命题。3.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的举措“学案导学是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并以学案作为教学主要依托的教学模式。 ”有关论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

11、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总之,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 、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依次为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就理论依据而言,上文说过,内蒙古师范大学裴亚男老师研究了 190 篇有关论文,其中明确提到学案教学理论依据的有 21 篇文章,其中认为建构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的文章占16 篇;然而,教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尝不是建构主义?就教学目标而言,如今语文教案教学的教学目标早已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

12、” ,而语文学案导学的教学目标无非也是“学生” ,何新之有?就操作程序而言,学案导学的操作程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导向、导学、导练、升华四个阶段,相比教案教学,仅是“导练”的程序大大加强,其所谓的“新” ,难道就在此处?另外,在语文学案导学(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这其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然而,语文教案教学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质疑并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呢?就实现条件而言,学案导学的实施条件除硬件外,首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然而教案教学又何尝不是?就教学评价而言,最权威的评价还是各级考试,学案导

13、学之所以能被推行,无非是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今天的教学现实,分数还是硬道理!所以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案教学法与语文学案导学法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称“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甚是无稽。三、统一印制的语文学案,请别再侵蚀我们的教学虽然说语文学案先天不足,且又后天失调,致使畸形发展,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各地学校教师、学生手中的“学案”多如牛毛。这些“学案” ,基本都由语文年级备课组集体设计,有些甚至是统一制作的印刷品。而正是这些统一的语文学案,正在侵蚀我们的语文教学,摧残我们的学生。综合分析一下那些常见的学案,还可发现如下不得不说的问题。1.工业化批量生产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当今的

14、语文学案(尤其是统一印制的语文学案)的制订者,所持的实际上还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方式,虽然可以“优质资源整合”为理由,但如此批量生产,却有意无意地妨碍着个性发展。其后果是教师个性特色无法展现,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模子的产品。批量印刷的语文学案,造成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模式化、思维的模式化、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试问,这样框死了的语文教学,新课改倡导的“生成”还能存在吗?教师的个性特色是指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育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特色具有导向、凝聚、亲和等诸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

15、说,教师的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属于其个性特色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备课、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生成中,如果教学时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那么教师的个性特色就根本无法展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就学生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从社会需求来讲,一种职业或者是一个分工,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所以说,我们主张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但就现实理解而言, 学案似乎至少是由同一个教师提供、同一班级、同一教学时段、每个学生拥有的同一份副本。这样的学案 ,如何能提供它实现因材施教 自主选择乃至个性发展的教育承诺?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情感熏陶, “情感熏陶一是来自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体会作家的感情,二是来自于与老师、同学的情感交流。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品读、讨论等等,都是情感熏陶的得力手段,但何时范读、何时朗读、何时品读、何时讨论,必须视课堂的具体情况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