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55915279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内容详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规范一、 概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 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的范畴。二、 中医辨证标准(一) 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

2、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二) 中医诊断表述1.气滞血瘀证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2.阴虚火旺证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

3、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3.肝郁脾虚证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三) 中医鉴别诊断1. 与妊娠鉴别:妊娠时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囊性感;与盆腔肿块不同,借助妇科检查、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2. 与癃闭鉴别:癃闭是指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得溺出的疾病。虽有小腹膨隆、胀、满、痛等症状,但导尿后诸证便可消失。B超检查两者显示不同的声像图,可资鉴别。三、 西

4、医诊断 (一) 临床诊断1.症状: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大小、书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部包块: 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子宫粘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

5、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 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8) 其他:常见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等。(二)西医分型1.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

6、韧带内肌瘤。3、粘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 4、子宫颈肌瘤 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 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二) 西医诊断格式:子宫肌瘤 粘膜下(三) 西医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 子宫肌瘤并发囊性变时,易误诊为妊娠子宫;而妊娠子宫,特别是40岁以上高龄孕妇,或过期流产而有流血者,也可能误诊为子宫肌瘤。临床上遇

7、见育龄妇女而有停经史者,应首先想到妊娠之可能,经B型超声检查或hCG测定不难确诊,必要时应刮宫加以鉴别。要特别注意肌瘤合并妊娠,此时,子宫较停经月份为大,外形多不规则,质地较硬,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确诊。 2、卵巢肿瘤 实性卵巢肿瘤可能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反之,浆膜下肌瘤囊性变也常误诊为卵巢囊肿,当卵巢肿瘤与子宫有粘连时鉴别更为困难,可作B型超声检查,有时需在剖腹探查时方能最后确诊。 3、子宫肌腺瘤 临床上也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子宫增大,与子宫肌瘤明显不同处在于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也常遇到痛经不明显者而诊断为子宫肌瘤。检查时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且有经期增大而经后缩小的特征。 4、其他 卵巢内膜异位囊肿

8、,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等,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B型超声检查鉴别。四、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以及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全面考虑。(一) 一般处理注重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另外,患者应注重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更应注重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二) 中医治疗1. 中医内治法(1) 中药辨证治疗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5g 茯苓10g 丹皮15g 桃仁9g 赤芍20g 当

9、归15g 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散结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15g 熟地15g 白芍10g 山药15g川断20g 黄柏15g 麦冬15g 赤芍10g 炙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肝郁脾虚型证治法:疏肝解郁,扶正消癥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陈皮15g 柴胡15g 川芎9g 香附12g枳实9g 白芍10g 赤芍10g 甘草10g用法: 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 中成药辨证使用气滞血瘀证:桂枝茯苓丸 6粒,口服,一日3次;宫瘤清胶囊 3粒,口服,一日3次,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阴虚火旺证:月经过多或淋漓下血不止者,可口服云南白药以化瘀

10、止血,血止后口服知柏地黄丸调理,8粒,一日3次。 肝郁脾虚型证:香砂六君子丸 6g,口服,一日3次,同时服用逍遥丸15丸,口服,一日2次。2.中医外治法(1)灌肠法灌肠治疗湿热型包块,用柴胡20g、蒲公英15g、败酱草20g、白芍15g。血瘀痰阻型包块加莪术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寒凝气滞型去蒲公英败酱草,加官桂10g,乌药6g。中药农煎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2)针刺疗法 取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留针10-20分钟,不直刺包块部位,不在经期进行。(三) 西医治疗1. 随访观察:无症状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的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

11、逐渐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一般应用长效制剂,每月皮下注射1次,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每次3.75mg,或戈舍瑞林每次3.6mg,应用于缩小肌瘤以利于妊娠,或术前控制症状,或术前应用缩小肌瘤,或对近绝经妇女,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3. 其他药物:米非司酮,日量12.5mg口服,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4. 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月经过多导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恶变者。(2) 手术方式: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五、 辅助检查

12、(1)血、尿、便常规化验。(2)心、肝、肾功能检查。(3)妇科B超或CT检测(4)血浆中NK细胞活性 (5)血浆FSH、LH、E2、P、T。 六、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2.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3. 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者,或停药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4. 无效: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消失。七、 出院医嘱1. 调养、护理;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2. 定期复查:手术者出院后1月复查B超,保守治疗者每3个月复查B超或CT1次。八、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6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