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55851636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论湿症(严选材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湿 湿是外感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古代医学家也观察到,由于某些内脏生理功能的失调,人体内部也可以生湿,因此,中医历来就把湿病区别为二大类外湿和内湿。湿所致的疾病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常见的病症,都与湿有密切关系。茲根据个人学习中医的体会,对湿的特性、湿在体内的调节、以及湿病的治疗规律,作一初步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温热论是温病学奠基之作,该书不仅为温热类疾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制定了许多对治疗湿热性质温病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兹就温热论有关湿邪致病的内容,略作探讨如下1发病与传变11论发病

2、,有地域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湿邪的形成与致病也有所不同.天时六气为病,不同的地域也有所偏重.如西北多燥多寒,东南沿海多湿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酒客中虚,粤地潮湿(见卷五?湿门李案)之述,说明湿热病的发病和流行有一定的地域性.叶氏为清代吴县人,生平主要行医于江浙一带,江南多雨,民居潮湿,夏末秋初,湿气更盛,天暑地湿相合,民病湿热最多,故所论湿邪为病的地域特点,指东南沿海江浙等多雨潮湿之地.1.2论致病,易内外舍邪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其时阴雨连绵,霪雨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浊弥漫,而人处天地气交之中,易感外湿.若素体脾失健运,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

3、使湿浊内停,则易内外合邪,病发湿热.叶氏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导臻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而病湿热.外湿的形成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臻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最终导致湿邪为病.1.3论传化,与体质有关湿邪害人,易伤阳气,每每出现湿浊内停,阻滞气机,遏伤阳气的证候特点.素体阳气不足者,易感湿邪为病,故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注意到不同的体质特点与感受湿邪及感邪后的转归有关.如面色白者

4、,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另外.体质因素决定湿温病在中焦的转归.在论中指出湿在中焦有2种从化趋向和4个发展阶段,而中气的盛衰决定湿热的转化.所谓2种从化趋向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如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所谓4个发展阶段是指:湿阻中焦往往有一个化热的过程,即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

5、湿,化燥化火4个阶段.之所以发生这4个阶段的变化,素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若素体阳气不足,湿邪也有化为寒湿之可能2辨证与治疗2.1谈辨证,分袁里缓急湿热为病,有表里之分.论湿邪为患.重视疾病的表里缓急湿温初起,湿阻肌表,每见恶寒少汗,四肢发凉,身热不扬等症状,可与伤寒,阳虚等证相混蒲,指出其病有类伤寒,实乃湿邪在表,阻遏阳气所致,并非阳虚或伤寒之证.湿热病在气分流连,有多种见证,也有起病邪人膜原气分之温疫者.总括起来,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以辨舌为主,并确立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文中白苜绛?8?底者,温遏热伏也,治疗当先泄温透热,防其就干.舌苔不燥(当为白而腻浊之苔),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仍

6、从湿治可也.若见神情清爽,舌胀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为湿邪阻遏,热郁不达,郁极化风所致,治疗用太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若见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昧也,为脾瘅病,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证见舌上苔如碱者,为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此证为急,治疗当急急开泄,即开通宣泄,达邪外出,以免邪闭中焦,使病情加重.若是温疫病,湿热秽浊阻于膜原,当较一般温热病更为凶险,文中所谓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此为温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并指出见此舌者,病必见凶,故治疗宜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即疏利透达膜原湿浊,用辛苦温之剂,使膜原之邪外出而解.若证见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

7、原有律液,此为津亏湿热薰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之证若一旦成为浊痰蒙闭心包之证,则更为急证重证,其治疗,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2.2论治疗,重三焦分消2.2.1随证变击,宣泄分消表里之湿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与温合,阻于中焦,湿热相蒸,邪气弥漫,可充斥人体,有上蒙下流,内薰外蒸之特点.如外蒸皮肤而发白痦,内薰肝胆而发黄疽,上蒙清窍而见耳聋鼻塞,内闭心包而神识昏蒙,湿浊下流可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等症.根据温温病邪弥漫三焦,充斥内外的特点,指出随证变法之治疗原则.对邪流三焦者,当分消上下,宣气化温.以杏仁开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用厚朴宽中行气,畅达中焦,茯苓淡渗导下,使温热从三焦分消

8、.对湿热阻于中焦胃脘,无胃虚见证之痞证,当用辛苦通降之法,使脾升胃降,运转中焦气机之枢,则有利于湿邪化除.对于湿阻中焦尚未化热,或兼表邪未解,或素属中冷之寒湿为病者,用开泄法,用轻苦微辛之品,辛开宣泄以达归于肺,用药如杏,蔻,橘,拮等上中下三焦同调.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温门中指出: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2.2.2涅阻阳气,利小便畅迭三焦之府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温相合,热处湿中,温裹热外,热蒸温动,充斥三焦内外.而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食物的受纳腐熟,其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9、 论湿邪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反复出现紫癜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其他过敏表现,重者可出现尿血、便血.一般认为热、毒、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疾病的早期以热、毒为主,后期以虚、瘀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 从中医痰湿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的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 肥胖型闭经中医

10、痰湿论 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即女子年逾l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中医学认为引起闭经的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类,即血枯、血滞两类。虚者,多因久病肝肾不足或肾阴亏损、脾肾阳虚、气血虚弱,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因寒凝气滞、血瘀、痰阻,胞脉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其中痰浊闭经以身体肥胖为主要症状。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致痰湿、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得满溢,遂致闭经。正如朱丹溪指出:“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凝而不行也。&#8943;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

11、痰闭塞子宫故也。”女科切要:“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肥人多痰湿,且闭经患者大多痰湿壅塞,血海冲任被阻隔,故设化痰法,化痰通络以畅冲任。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肾主生殖,主藏精气,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一天癸承由先天之微少,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孕、产、乳的功能。肾又为生痰之根,景岳全书 痰饮:“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肾

12、虚水不归源,水泛为痰;在脾者,以脾虚饮食不化,土不制水。故痰湿型闭经当责之脾、肾两脏。故在化痰基础上加入理肾调冲之品,理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化痰通经,使通经疗效有所提高。 论湿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应用量表学的方法,制作调查问卷,并运用德尔菲法重新修订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一线专家大样本sars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的问卷调查。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明确了证候因素的判断标准。归纳出主要证素(毒、热、瘀、湿、虚)。湿的证候因素在初期、极期和恢复前期较高,恢复前期至恢复后期逐渐减少,且程度减轻,基本符合“湿”的临床表现特征。辨证施治论癌症 历代医籍认为,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

13、外来毒邪,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之病理改变,而最终酿成肿瘤病。推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之说。正气不足即是原因,又是肿瘤之结局,其分述如下:气滞: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外邪,致气滞不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积为肿块。如内经曰: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盛之,积聚以留。 血瘀: 血瘀多伴气滞,瘀血亦即死血。停留一处,位置不移,日久而成肿块。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湿聚: 脾胃虚弱,运行不健,水饮失于布化,内聚蓄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湿毒下注,可成带下,淋浊。 痰结: 脾肺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若兼邪热熬灼,遂可凝

14、结为痰,痰则无处不去,在肺则咳喘、吐痰,在胃则泛呕粘涎、流窜皮下可结成有形痰核。 毒踞: 邪毒可从外感,蓄有瘀热引发邪毒瘀热壅踞。多致肉腐血败、脓血不尽、气味腥秽。 正虚: 气血两亏,正气虚弱,瘤邪乘虚而入,愈损气血而虚备,致恶性循环,予后险恶。 依上之据,证见胸胁胀满,郁闷不舒,腹胀嗳气者,舒肝理气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喘上气,胸闷发憋、气短气促者,呼吸不畅,脉细涩或弦滑。肺气壅滞者,通宣肺气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嗳气呕吐恶心呃逆反胃胃脘作胀不思饮食胃气不降者,理气宽中和胃降逆之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腹胀腹痛肠型包块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腹中绞痛,脉耒弦紧或弦数之腑气不通者,通里攻下药物组成方剂治

15、之。证见肿块坚硬,固定性刺痛,钝痛,皮肤甲错,舌质微紫或有瘀点瘀斑者,用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疲乏无力,食纳减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兼见血瘀证侯者。益气活血药组成方治之。血不循经,溢于经络瘀斑青紫肿痛面色黧黑者,血瘀经络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血瘀于内,形成症积肿块,胸腹部症积均有死血或瘀血。宜破血祛瘀攻症消积。 证见胸脘痞闷,四肢水肿,胸腹水,舌苔厚腻者,用化湿遂水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部痞闷,脉弦滑舌淡红白润苔,痰气互阻者,治以降气化痰之法。痰与火结,化为热痰、蕴结于肺,发为肺痈,咳吐黄痰,粘稠有块,面赤烦热,口干唇燥,舌苔黄脉洪滑而数。如热盛发烧痰火内扰可致神昏谵语。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药组成方治之。 证见痰白而稀如水,畏寒背冷,气喘遇寒加重,阴疽久不愈合,舌苔白润脉沉迟。此为寒痰固癖,宜温化寒痰药组成方剂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