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5806527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甬剧语言的方言艺术特色成因探析老船木茶台价格 http:/ 甬剧在本质上是一种方言艺术。本文从甬剧的两大来源分析了甬剧的语言特色,甬剧继承了吴语山歌和宁波走书说唱的传统,带有抒情性和叙事性。分析甬剧语言沿袭吴语叙事山歌的痕迹,以及在抒情表达上的方式,提出甬剧语言是抒情性与叙事性的完美结合。 语言是戏曲的重要元素,戏曲是语言的艺术。不同剧种的分布,是与使用方言的区域相对应的。同样的戏曲唱腔常常会被不同戏曲剧种所采用,而每一个戏曲剧种使用的语言却只有一种,如在江、浙、沪,同属滩簧系统的戏曲,沪剧用上海话,锡剧用无锡话,甬剧用宁波话。甬剧在宁波的地方戏曲中占了统治地位。 甬剧作为宁波文化的独特载体,

2、它表现出来的乡土人情、俚语俗语,体现出宁波鲜明而浓重的地方色彩。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甬剧作为传统戏剧类分别于姚剧(传统戏剧类)、四明南词(曲艺类)、宁波走书(曲艺类),在2008年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甬剧在本质上是一种方言艺术。甬剧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音韵美妙,语言生动形象,用语准确、凝练晓畅,表演唯美细腻。 一、甬剧的魅力主要来自于方言 甬剧是一个始终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剧种,它努力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点。甬剧的魅力主要来源于甬剧的语言。宁波地处浙东,长久以来是全国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宁波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甬剧这个宁波地

3、方戏特色。“溯本追源思甬地,三江相会五洲通。”(毛翼虎姐妹双塔诗)。甬剧将宁波历史和文化的优势表现出来,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甬剧语言都洋溢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在反映生活时善于选取与宁波当地特点相结合的生活形式,说的都是“地方事儿、地方味儿、地方情”,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 “芝麻香,糯米糯,宁波汤团猪油裹,回家的亲人尝一尝,团团圆圆暖心窝”婉转悠扬的宁波小调拉开了宁波大哥的序场。 梦里常捧甬江水,月下凝望四明云。常念白沙拾彩贝,更思月湖钓锦鳞。春登福泉采新茶,夏跳石浦游龙门。秋攀雪窦赏枫叶,冬嚼海蟹碰酒尊。(宁波大哥第二场) “白沙、月湖、福泉、石浦、雪窦、甬江水、四明云、美味海蟹”,哪一个词

4、不牵动着宁波人爱乡的情愫。 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地名和小吃在甬剧语言里正体现着浓浓的地域情结。 “吃过奉化芋艿头,尝过咸畿黄鱼头”(风雨一家人第一场)。奉化芋艿头水蜜桃,三北杨梅豆酥糖,红膏炝蟹泥螺黄,邱隘咸菜臭冬瓜,宁波汤团缸鸭狗,楼茂记香干状元楼,赵大有糕点升阳泰。(董阳焕作词甬剧小调联唱) 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摇篮曲也在甬剧里有所体现: (轻拍襁褓,轻哼摇篮曲)摇摇睡,拍拍睡,大人有事哎?喂。刷锅碗,喂鸡鸭,劈柴火,煮饭菜。(双玉蝉第一场) 甬剧语言中也会传出富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叫卖: (叫卖):长短骨针、软?硬?健、红绿头绳、五色汗巾、做鞋面的缎绫好买咧!(半把剪刀第五场) 甬剧语言的魅力在

5、于自然、亲切有味。“甬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观众欣赏心理的探察和反馈,注重戏剧艺术的娱乐和消遣作用”(蒋中崎,1991:6)。甬剧注重运用民众本色口语,用宁波人自己的乡土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声,引起宁波观众的强烈共鸣,甬剧的魅力主要来自于甬剧的语言。 二、从甬剧的两大来源分析甬剧语言特色 甬剧成为一个地方剧种,时间并不长,但它从滩簧到四明南词再嬗变为甬剧,这个过程则相当漫长,它的源头应是当地的吴地歌谣和民间说唱。 (一)甬剧受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擅长叙事 在说唱艺术中,语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说唱艺术的语言具有叙事性、口语化、音乐性等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叙事性的语言讲唱和叙述

6、故事。说唱艺术中鲜活生动、朗朗上口的口头语言,产生通俗、形象的艺术效果。“说唱艺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民族和地方语言、民族和地方音乐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述因素既是其孕育、产生的土壤,又是其演变、发展的客观条件。”(张秀艳,2006) 甬剧受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擅长叙事,具有明显的叙事体特征。最有特色的当属现代甬剧宁波大哥,其每一幕都以宁波走书唱词形式结束,第一幕到第七幕的结尾都有一小段宁波走书形式的唱词,宁波走书的经典唱词贯穿全剧,七小段唱词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宁波走书董孝子的故事,宁波走书的音乐更是在其中穿针引线,为全剧赋予了深厚的寓意,有着明显的宁波地域特色。 甬剧受民间说唱

7、艺术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叙事体特征。甬剧语言的叙事性特点的重要标志就是它的代言体扮演性,很多唱段和念白并不与台上其它角色进行交流,而是给台下观众叙述故事的发展、背景的变化、人物的情感。通过演员的叙事把舞台上难以表现的场景叙述出来。 一年春来秋又尽, 代人受孕添子孙, 今日宴庆百日喜, 谁知是奴是母亲?(典妻第三场幕内唱) 简单的四句唱词介绍了故事情节的时空转换,把场景叙述了出来。这样的幕内合唱类似于后台伴唱,在幕内合唱叙事的烘托下,甬剧语言的叙事特征显示了出来。 相对于甬剧唱白的韵文特点,它的念白更多地显示了甬剧语言的散文体特征。在甬剧语言中,每一位人物的出场,往往先唱上一段,再进行上场白叙述。

8、甬剧经常把舞台上无法表现的场景,用叙事性的唱词叙述和念白叙述表现出来。明人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上提出“须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唱词叙述在甬剧中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甬剧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与唱词叙事相对应的是念白叙述,包括上场白、下场白、背白、旁白、对白等形式,这些念白形式各种角色均可以运用,在甬剧的叙事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甬剧一个主要艺术特征,在甬剧表演中,既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也采用第三人称的代言方式。在叙事过程中又常常为人物代言,表现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甬剧中一些接近自然语言或带有说唱性的腔调多用于叙事,这是

9、因为甬剧是由唱新闻发展而来,具有叙事风格。唱词叙述和念白叙述夹杂融会在一起,字多腔少,旋律性不强。唱词中夹带着念白,唱念结合,很好地发挥各自叙事功能,形成了曲白综合叙述的特殊叙事手段,如在传统甬剧半把剪刀第十一场“法场辨仇”中金娥痛述冤情一段: 金蛾 好,我讲。(强振精神)曹锦棠! (唱)你再不用狼披羊皮装尊严, 我含冤受屈十八年。 十八年冤仇今日吐, 要剥你知府老爷层层皮! 当初我在曹家做丫头, 想不到,少爷并非太太生, 竟是我弟弟偷偷送到徐家去。 跪在法场上就是你知府老爷亲生子。 三十六句唱词一气呵成,十八年前的噩梦,十八年来的艰辛和酸楚在这段唱词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样大段唱词语言对戏迷来

10、说无疑是最过瘾的,也最能体现演员的功底。无需电影中的时空转换,无需话剧中的场景转换,这样的唱白足以表现不同时空场景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杨淑英告状一段为甬剧中唱段最长的,有105句。叙述唱腔时,稍显平稳;中板时,感情加强,情绪悲愤;快板时,力度加强,表现决心。这样的唱段念白都成为甬剧经典片段,是甬剧艺术中的瑰宝。 (二)甬剧语言受吴语叙事山歌影响,擅长抒情 甬剧由滩簧曲艺发展而成,滩簧发源地在江南,滩簧来自山歌演唱,当地的民歌是吴语叙事山歌。 1.甬剧带有吴语叙事对唱山歌特色 (1)沿袭吴语叙事山歌的基本句式(在后面的句式形式里有详细阐述) 吴语叙事山歌与甬剧的基本句式都是七字

11、格,甬剧一般由四句唱词组成一个段落,曲调舒缓,节奏自由,呈现起承转合的结构:“新娘上轿花盖红,寡妇上轿没顶篷。春宝姆妈撑把伞,不遮风雨遮面容。”(典妻第一场) (2)呈现“多段式”的对山歌形式 在吴语叙事山歌中,对歌形式是常用的表现手段,传统甬剧会沿袭这一对歌形式。典妻中第二场,妻来到老秀才家,秀才妻子与妻的一段对唱,将大娘的故作亲密的步步紧逼与妻的柔顺低眉通过对唱这一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统甬剧唱词从四句一段的单段体发展到多段体。在借妻第六场中,共有12段李成龙和沈赛花的对唱,这一段将李成龙这一介书生对嫂嫂沈赛花的敬重及沈赛花的古道热肠刻画得淋漓尽致。 (3)具有吴语叙事山歌的套式 甬剧

12、,尤其是传统甬剧,同吴语叙事山歌一样,呈现出高度的程式化,表现在: 1)人物称呼的语词套式 早期甬剧中,男女主人公很多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时常有这样的称谓套式:男的称谓如“薛六郎”;女的称谓有“姓氏+数字+姐”“数字+姑娘”“姓氏+女”。 拔兰花是甬剧传统小戏中久演不衰的剧目,早期演出,周保太无姓名,称谓是“小君家”,女主人公王凤霞称谓是“大阿姐”。打铜宝中的主人公称谓是“钱小二”。 人名的地方文化特征:在甬剧中,沿袭吴方言的人名称呼,可以在人名前加上“阿”,某人姓A名BC,可以叫阿A、阿B、阿C、阿BC,如甬剧传统戏绣荷包中的陆阿兆。 2)歌头的套式 在叙事山歌里的歌头又叫“闹头”,作用同传

13、统戏曲的开篇是一样的,唱一些与剧情内容并不相关的唱词,聚拢四面八方的观众,或是对整个剧情作简单的介绍,让观众对剧情有大致的了解。笔者曾经跟随宁波甬剧团去乡下演出,有一种形式是在市区大剧院里不曾见到的,未开场前,乐队会敲锣打鼓,召集四邻,观众一手提个板凳,一手抓把瓜子,好不热闹,甬剧的民俗风味在一片空旷的晒谷场上,在夹杂着牛粪味的乡间弥漫。场下休息期间,乡民们还与自己喜爱的演员拉家常,这也许就是甬剧的“根”吧。 3)起兴式 吴语叙事山歌常以起兴开头,这种形式也经常被用于甬剧语言中。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先引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是吴语叙事山歌基本表达方式。传统甬剧天要落雨娘要嫁

14、沿袭了这类“语言的智慧火花”。 【寒天雁北归,一飞一声泪,林氏女离娇儿,柔肠寸寸碎。】 【后山大路分高低,我儿难与福官比。】 【山林不穷鸟不飞,河水不尽鱼流连;不到山穷水尽时,林氏怎能思异迁?】 【瓜儿离藤不能生,娇儿怎能离娘亲?】 【阳伞虽破骨格好,家道虽穷志气高。】 【树高千丈从根生,一旦富贵莫忘本。】 4)自从式 自从式是吴语叙事山歌原有的唱法,在甬剧唱词中也比比皆是。“自从乡里办公社,真像一份大人家”(两妯娌),另外还有大量的“自从”的变体:“那时候,银妆玉楼雪花飞”(半把剪刀) 2.甬剧语言受吴语叙事山歌影响,擅长抒情 甬剧语言受吴语叙事山歌影响,擅长抒情,中间夹杂大段优美抒情唱段,

15、把角色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使甬剧在“叙事”的同时,又兼具“抒情性”,甬剧语言抒情的特点是: (1)以诗词入曲抒情,讲意境 也曾美目巧盼兮, 也曾娇容嫩欲滴。 也曾青春十八自生情, 如今十八青春何处觅? 又见婷婷立, 光阴悄然易, 何情长相守? 唯有蝉鸣声依依! 双玉蝉就是在这样的以诗词为曲的意境中展开,具有明显的诗化特征,甬剧中唱曲多用于抒情,念白多用于叙事,佳白配妙曲,方显情致。李渔(1992)认为:“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对甬剧而言,不管它的语言如何富有诗意,如何美轮美奂,甬剧语言借诗文抒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否则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会失去立体感。 (2)抒情性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