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580109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关键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

2、,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生态自然环境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各种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大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中进行的。生物圈一旦被破坏,自然物质如果出现严重短缺乃至枯竭,就会给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威胁。由此可见,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

3、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人们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力才会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无论其人口密度大小、资源赋存贫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都要轻得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而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滥伐森林、自然生态退化等几乎全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经济不发达

4、则是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显然,发展中国家要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有效保护与利用,离开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原因分析1.认识上的缺陷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将生产看作要素投入的函数,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问题则被忽视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都近乎于非必需。这些理论都严重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5、子,我国也不例外,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绩考核中主要看GDP 指标,忽视环境保护。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伤害我国经济长期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不仅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资源短缺状况,而且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009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 612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以上的只有 477 个。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56 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4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 GDP

6、 的 15%左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当期“经济增长” ,而且对后续的“经济增长”也有难以估量的潜在阻滞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大大加重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的成本。比如,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后就排进江河中,不但使得在日后要花费更多的投入来治理,而且污染会造成损害健康、缩短生命等恶3.我国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环境保护效率面临困境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清,法律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差。我国 GDP 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

7、情没有改变。各方发展所需的资金总的来说是不足的。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见效慢的特点,在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驱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很难对环保产业产生投资欲望。环保产业无法完全依赖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发展。环保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在我国,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也是影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解决措施1、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并认识到必须转变发

8、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这一转变的结果。胡锦涛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它反对的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当前的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这一国策还远不够深入人心,原因就在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

9、明行为、节俭的风尚和绿色消费,以合理的消费理念取代浪费、奢侈的消费。2、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 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

10、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3、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

11、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4、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 GNP 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

12、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5、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法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环境法律条文缺乏配套性、对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等不足。因此,我们要加大环境立法步伐,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在经济上提高处罚标准,在法律和制度上促进企业提高治污的积极性。6、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

13、处机制政府管理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着引导、促进作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绩观念和评价机制,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增强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政府政绩考核如果没有监督机制作保证,难以真实体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尽职程度和渎职程度,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各级人大有效地监督各级政府,还要建立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制度、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绩考核内容公开透明,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实效。对政府部门失职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也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政策的惩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四、小结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

14、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社会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可以限制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浪费,达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总体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参考文献:1.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2.郑小兰.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商业时代, 2007(11)73.熊盛文.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5):7.4.蔡平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