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54740142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doc 76页)(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广 州 市 科 技 局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00三 年 十二 月目 录前 言1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3(一)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3(二)珠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6(三)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7(四)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创新提出的要求8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2(一)全面推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12(二)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3(三)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建成14(四)科技创新

2、环境不断改善15三、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机制18(一)区域创新理论和系统复杂性理论18(二)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研究22(三)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架构设计28(四)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复杂自适应性分析30(五)广州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互动关系及其优化40(六)广州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53四、建设全国一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州区域创新体系57(一)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57(二)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58(三)现阶段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61(四)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保证措施67前 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大潮正在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

3、快。发达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地位,纷纷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措施。提高创新能力,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追赶中的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正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区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创新能力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国家层次的创新必须依靠区域层次上的创新来支撑,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而且也是国家创新体系活力所在。广州所在

4、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从1980至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6。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不到0.5,人口只占约2.4,2002年其GDP、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值分别占大陆的9.3、16.1和34.6;其人均GDP相当于中国大陆年平均水平的3.9倍。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国、亚洲和世界都是令人瞩目和颇具特色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与率先对外开放,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分不开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珠江三角洲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我国加入WTO后,又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态势。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珠江

5、三角洲要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拥有本地区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广州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创新能力;珠江三角洲的继续发展,要求作为龙头的广州成为本地区的创新中心。因此,发展和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并且带动形成珠江三角洲创新网络,是广州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广州地域。广州区域创新体系是本地域内参与创新活动和服务的、各种隶属关系的、各部门和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以本地区发展战略为引导,遵循市场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有效的互动的体系。广州区域创新体系

6、的协作范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各市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同。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通过产业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使本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使本区域社会融为一体;而且要通过构建主要以广州为源头的创新链,形成本区域的创新网络,来提高本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广州将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协作互动,互惠互利,使创新链的各环节密切衔接,以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广州区域创新体系的辐射范围是广东省和华南地区。广州是广东省和华南的科技和教育中心。珠江三角洲是广东发展的火车头。广州的创新资源和服务将供广东省和华南地区使用。珠江三角洲将以技术转让

7、和产业转移等形式带动广东和华南地区的发展。本报告阐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格局、薄弱环节、发展战略和目标,以及对科技创新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基础;介绍区域创新理论和系统复杂性理论,并使这些理论与广州实际相结合,设计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分析该体系的复杂自适应性和各主体的互动关系,以及提出该体系的运行机制。阐明了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发展布局、实施的专项计划,以及保证措施,等等。本报告是在广州市科技局策划和组织下完成的。第一、二和四部分的撰写单位是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第三部分的撰写单位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区

8、域创新体系问题正在国内外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将继续跟踪国内外区域创新研究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并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使广州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具有本地区特色、完善和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北缘,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面积7434平方公里,人口721万,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和交通、物流、信息枢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广州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现。1经

9、济和社会发展全面稳步推进,城市竞争力逐渐增强从1997至2002年,广州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近5个和3个百分点。自1992年起,广州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三甲。2002年,广州成为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的国内三大城市之一,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广州市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从1996年到2002年,以增加值计算的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3.68万元/人提高的5.84万元/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4.54万元/人提高到7.63

10、万元/人。三次产业的比例由5.6:46.8:47.6调整为3.4:41.0:55.6,各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赢得新优势。汽车、石油化工、电子成为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华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科教服务业和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竞争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2002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279.31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1.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商在穗投资力度明显增大,2002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1.6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0.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74.1%和70.4%。从1996至2002

11、年,外商直接投资以年均26.8%的增幅高速增长,至2002年末累计达到267.19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目前已有104家在广州投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口径收入达到910亿元,以占全国1/200的人口,向全国贡献了1/19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为269.1亿元,比1996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0.1%。城市建设进展突出。过去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52.12亿元,共建成180多项重点工程,现代化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三大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全面的“治山、治水、治村、治小区”工作,努力构建“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山水生态城市。2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12、中心城市特色日渐鲜明广州经济发展具有中心城市的鲜明特色,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广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服务功能相当强大;物质生产部门协调发展,发展的条件相当良好;工业的行业相当齐全,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快;产品内销和外销并重,经济外向化程度较高;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图1-1所示。图1-1 广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格局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服务功能相当强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5.6%,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中,服务业又占54.5%。广州地域有功能相当强大的金融、保险、教育、科技、文

13、化、体育、旅游和社会服务业,其服务范围不限于本市,而是扩展至珠三角、广东省和华南地区。依托强大的服务功能,广州成为华南地区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技术流的最大汇集和扩散点。物质生产的各部门协调发展,发展条件相当良好。2002年在广州物质生产各部门中,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9:50.9:7.5:22.4:14.3。广州物质生产各部门的发展是动态协调的。广州的农业是都市型的,正在加速产业化和现代化。广州是华南的工业基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州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又是华南地区陆、空、海交通枢纽。近年来广州邮电业发展特别迅速,社会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

14、地位,是我国国际长途电信三大出口之一,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广州还是全国三大商业中心之一。依托较先进的基础设施,广州成为华南地区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和扩散点。广州物质生产部门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为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工业行业相当齐全,技术资金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快。在华南地区各城市中,广州工业门类最为齐全。从经济发展的程度分析,广州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但未全面实现工业化。为了全面实现工业化,广州近年来加速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中包括: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金属加工业等。2002年,上述行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43

15、.4%,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较好,它们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强了广州的经济实力,使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而且支持珠三角、广东省和华南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点。2002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超过81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高新技术不仅已初步成为广州的重要产业,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技术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品内销和外销并重,经济外向化程度较高。广州的许多产品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日用化工产品、汽车、通信设备等,又有许多产品销往海外,2002年广州出口总值达到137.8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7.9%,高于北京(33.2%),低于上海(48.9%)。国有经济起主体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运行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至2002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利润和税收额分别为4632户、3214.8亿元、409.3亿元和150.9亿元,其中国有和国家控股部分有572户、1100.7亿元、160.0亿元和60.5亿元,分别占12.3%、34.2%、39.6%和40.1%;此外尚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9640家,均为非国有成分。虽然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户数不多,但是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