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54739946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 31页)(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转移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必需的某

2、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某些在技 术构成上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产业,我们称这些产业为重合产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较发达国家低得多,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产品具有较低的价值投入,这样,必然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在相同的国际市场价格条件下,发展中国

3、家重合产业拥有更高的利润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商品。这两种结果都给发达国家重合产业造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它们不得不对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其调整方向无非两个;或是加速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其附加值;或是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在他们认为,加速技术进步所增加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必然选择国际产业转移的道路。由此可见,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于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它的形式常常采取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的形式,因此,在实际经济运动中确

4、实难以将它们与国际产业转移区分开来。所以,经济学家常在贸易与投资的命题下研究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结果自然是不能正确描述国际产业转移的实际运动,不能科学地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条件、机制与结果。事实上,国际产业转移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与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不同。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发生在长期的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之后,只有当通过这两种形式而建立起重合产业之后才会发生国际产业转移;第二,由上述特征所决定,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产业成长往往是渐进的累积性成长,在这种累积性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即重合产业已经是一种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集合时,所发生的 产业转移才能引起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5、第三,这种革命性的转换,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将某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意味着一方面本国传统产业出现萎缩,另一方面将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的开发中去,由此形成新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所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

6、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国际

7、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时间跨度,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那种瞬时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而必须以理论与历史的方法来驾驭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漫长和内部结构复

8、杂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经济变量的内在联系中,从历史上演进过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中,才能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动力、机制和结果,亦即发现国际经济关系演进的本质规律。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

9、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仅6年时间,对外投资件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前10年的总和。1986年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进一步加速,尤其香港、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迅速增加。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其次为中东、中南美洲和 非洲。?o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359尹J放在东南亚,加上其它发展中地区,所占比重达到729%。80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上升到48.9%,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降至51.l%。但这种地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目标二

10、重性。从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出口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保持对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出口和获取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加强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但这并未改变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本目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走的是与发达国家对它们的产业转移的相同道路:最初是投资于原材料生产产业(如韩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以保证自己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然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如轻纺、鞋类、成衣等产业),利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较低劳动力价值投 入,生产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这被研究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经济问题的学者们称作“迂回出口”战略之路。总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经成为其余发展中

11、国家的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供应者之一,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接受直接投资额之比率,在80年代已经达到30%左右,扮演着既接受产业转移又向外转移产业的双重角色。 8.2-2 发达国家的产业撤退在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将原先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某些产业撤出并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我们称这种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为产业撤退。以日本为例,从1973年度起实施产业撤退,19771978年度形成浪潮,每年有100多家企业撤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80年代每年仍有60、70余家企业从这些地区 撤出。从973-1980年之间共有667家日本制造业投资企业从韩国、新

12、加坡、台湾等地撤出,其中80%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不断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安家落户。如斯里兰卡,1977年以前只有15家日本投资企业,而1979和1980年两年就兴办了中日合资企业23家,行业包括制衣、制刷、塑料制品、印刷、陶瓷器、宝石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再转移的深层动因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再转移的动因在于工资成本的上升引起利润逐渐下降。从现象方面分析,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因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这并没有说明工资上升的原因,或者说并未找到成本与利润率变动之背后的决定因素。在我们看来,产业再转移的动因与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同一的,然而又有所差

13、异。问题正在于说明这种既同一又存在差异的动因。本书第5章曾指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价值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那里,我们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并无高低之分,只要相较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值为低,产业转移便可以发生。现在,需要对此作出更严格的假设,劳动力价值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由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二重趋势决定的。一重趋势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会下降,剩余价值会上升。 但是,这种趋势却受到另一重趋势的制约和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承认劳动力价值由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等构成。在传统经

14、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实际上仅由生存资料价值构成,而这一定量的价值往往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更谈不上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的平等意识渐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劳动者产生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要求;政府为了扩大市场容量,实现经济稳定、经济进步、经济自由和经济发展,也会主张扩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范围,至少使劳动者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料,如有可能劳动者还会得到部分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雇主阶级也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利润率,不得不增加对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由此相应增加劳动者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目前正是这种情况。而其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些,劳动力价值或是

15、依然停留在传统经济社会水平,或者说即使有所上升也相对低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这样,在同一时点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于是,无论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投资所建立的移入产业,还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的移入产业,都会“水往低处流”,将之再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83 产业再转移的效应分析 931 产业再转移与产业结构成长 产业再转移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差不多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赶超美、日、欧发达国家。中国台湾省从?o年代实施第六、七期经济建设计划,将劳动密集

16、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本省地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则从80年代起,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确立了由三个产业群构成的产业结构思路;实现钢铁、电器、汽车、造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技术升级,培育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战略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奠定基础。实现这个 产业结构思路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将轻纺、杂货、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以便用本国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发展上述产业。新加坡”80年正式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计划,要求逐步淘汰本国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飞机、轿 车、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特殊化学药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力争2000年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总之,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再转移均是它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成长的重要步骤。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从,国际产业再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财务报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