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4561804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共同体的界定、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思想背景和形成轨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意义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旨在为陷入困境的共同体命运寻求出路,展现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意义。关键词个体共同体人的发展自由主义社群主义AbstractThis article develop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ommunity,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Marxs community theory and its formation, through the main conten

2、t of Marxs theory of community and to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Marxs community theory. The four aspect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ims at seeking a way out for a struggling community destiny and meanwhile showing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of Marxs community theory research.导论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

3、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共同体逐渐建立,货币和资本的流动越来越普遍,移民、留学成为热门投资,各种资讯充盈视听, 一切走向国际化,各国在共享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时,民族国家的作用和功能也逐渐开始丧失,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韩国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在伟大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却越来越渺茫,这在冥冥之中验证了马克思的理论:国家最终走向消亡。而国家消亡之后又必然会产生一个超越国家之上的巨大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之中,个人隐匿了自己的道德性,即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具有道德和价值的人,而只能通过构建共同体来宣泄自己的本能,这种自下而上的身份危机,要比全球化的资本

4、入侵更加无法抵抗。寻找一条民族国家在现代化中的自处之道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因为,这不是殖民,却更甚于殖民。简言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了民族身份和个人身份认同危机。这是现代人的境遇,同时也是现代共同体的遭遇。当然,将一个制度缺陷和贪污腐败导致的身份危机怪罪于全球化,恐怕有些说不过去。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维系和重建国家认同,可能会更加困难。毋庸置疑,人和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悖论,一方面,人有需要共同体的强烈诉求,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这就像鱼儿与大海的关系一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大海的辽阔,怎会有鱼儿的自由?没有天空的蔚蓝,

5、怎会有鸟儿的欢腾?另一方面,个人又有摆脱共同体束缚的强烈意向,这是由于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的。鲍曼在共同体研究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生存是越来越艰难而不是幸福美满,人的存在空间被不断挤压,人在现代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被简化成一个符号,或者缩减成为一个点,人的异化和不自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辨认,在共同体均质化的过程中,找不到负有责任的共同体,共同体把人抽象为同质原子,人的这种抽象化,隐匿了每个人具有的独特性格,每个人消弭在共同体之中而不知道“我是谁”?随之产生身份认同难题,这就构成现代层面的现实个人对共同体的反抗,这一举动促进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这

6、样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身,而且能够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如何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形成了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共同体在给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的同时也在给现代人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麻烦,不断升级的困惑以及难以摆脱的窘境使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学者们开始呼吁组建各种类型的共同体,包括经济共同体,思想共同体,伦理道德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信仰共同体,弱势群体共同体等等。从共同体研究对象出发,韦恩莫里森著有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博登海姆杜兹纳著有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杜兹纳著有人权的终结,他们都主张从

7、法理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共同体。相比之下,滕尼斯、鲍曼等人主张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理解共同体,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和鲍曼的共同体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们为研究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哈贝马斯、阿伦特等人从公共性的角度来理解共同体,即用某种共同普遍的东西去瓦解这个世界的各种文化特征,以换取有资本控制的高度同质化的世界。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法学角度来理解共同体。共同体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功利主义者强调经济共同体的发展,而政治哲学家们则认为政治共同体凌驾于其他一切共同体而占据主导地位,如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等人,与此同时,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诸多共

8、同体的研究中,有两个学派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剑桥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剑桥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共同体的研究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及其重要,其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观念史是剑桥学派用来研究政治共同体的重要范畴,斯金纳、波克科和塔克等人从“共同体”观念的起源问题出发,阐述了共同体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发展变化,同时指出这种发展变化孕育了现代的“权利和自由共同体”。芝加哥学派强调对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布鲁姆、罗森、迈尔、曼斯菲尔德等人借助古典文本诠释古代人的伟大思想,他们强调共同体的自然性,重视对共同体成员的教化,培养共同体成员良好的德性,同时为共同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合理的解释,以便找

9、到一种和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之所以和谐,是因为它是依据自然等级而建构。芝加哥学派对共同体的这种理解无疑遭到了来自由主义的批判。此外,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例如桑德尔的自由主义正义及其局限,着力批判了罗尔斯对共同体的设计方案和看法。在西方,研究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学者主要是从共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共同体,但是大部分只是从马克思对共同体的零散叙述中寻求逻辑上的合理性,而缺乏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系统论述。当然,也有在书写马克思哲学史过程中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了一定论述的著作,如李希特、科尔纽等人的著作。Megill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共同体(1970)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共同体

10、的三种形式,即原始共同体、非国家的社会共同体和人存在方式的共同体,指出马克思共同体具有历史性、普遍性、无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特征。这篇文章对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在国内,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对共同体思想有过专门系统的论述,而只是散见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当中,所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不少,但是从政治哲学视角研究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专著却寥寥无几。近些年来,伴随着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兴起,有学者开始反思共同体的命运,并通过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为陷入困境的共同体寻找出路。第一章 共同体的界定马克思

11、并没有对共同体思想进行过专门系统的论述,共同体思想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副产品,他并不是有意识的想要构建一种共同体理论,他的共同体思想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不断成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与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再加之共和主义共同体、自由主义共同体、社群主义共同体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共同体等思潮的兴起和泛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才开始高度重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研究。纵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人研究抽象虚幻的共同体,有人研究资本货币共同体,也有人研究本源共同体即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却很少有人研究共同体本身。归根究底,就在于马克思只是在不断地丰富着共同体概念却并没有对这个

12、概念的内涵进行过系统具体的界定,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具有了特殊重要性。第一节 共同体的历史考证1. 古希腊城邦共同体“共同体”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意指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城邦共同体是“共同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普遍利益的诱惑下联合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就内部成员来说是一个稳定安全自由之所,各个成员通过集体存在来追求“共同善”,从而达到共同体的“完满”,换言之,共同体规定着成员的发展方向,共同体成员构成共同体存在的质料。因此,共同体的职责就在于教化共同体成员,使其成为良善的成员。很显然,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共同体的界定深受柏拉图的影

13、响,但是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不是从纯粹理念上阐述共同体,而是从人类的经验层面来看待共同体。城邦的内部组织在当时是十分严谨的,城市、国家和公民公社构成了城邦的三个基本要素。城邦共同体的自治性质与自给自足的倾向与先秦时期的中国有很多相通之处。城邦共同体是由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心城池,加上周围的村庄部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国家,因此“小国寡民”是它的显著特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个城邦最适合的人口限度应是大到足以自给生活之所需,又要小到观察所能遍及”。(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民的平等原则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用现代化的语言讲,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主权在民”与“轮番执政”。由此可见,民

14、主政治的进程从古希腊雅典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民主化的进程意味着氏族制的残余及氏族贵族的特权将一步一步地受到削弱,公民大会与公民权利将一步一步地得到加强,在这里,公民公社实际上已与国家熔合,这就是公民公社与国家的统一。在雅典城邦,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与民众法庭,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公民大会。当然,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也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弊端,在民主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例如,城邦共同体的地域分布状况决定了一百人中有将近二十人不能经常参加公民大会,毕竟有些地方十分偏远,交通通讯条件等等都非常地不便利,因而也就不能经常参与讨论决定本邦之大政,因而“主权在民”与“轮番执

15、政”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2. 西塞罗的共和国政治理论随着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瓦解,以善为最高原则的社会秩序已经难以维系,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来维系社会秩序,这就产生了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是西塞罗,他主张用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来重新构造社会秩序,而这个普遍的正义原则就是法。西塞罗之所以强调法,是秉承了希腊人对自然法的遵从。历史上对西塞罗的政治思想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西塞罗对古代政治理论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他不过是将以往的理论进行柔和和编纂而已。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西塞罗是沟通古代希腊与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桥梁。我们应该看到西塞罗毕竟是罗马的著名整治活动家,他之所以吸收融合希腊思想家

16、们的政治学说,是为着运用这些政治理论原则来探讨罗马的历史和现实政治问题,解释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论共和国是西塞罗的政治理论代表作,西塞罗采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共和国政治理论。他声称自己讲的共和国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提到的单一政体,而是综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混合政体。西塞罗承袭古希腊城邦共同体的自然法精神,结合国家产生的原因,论述了三种政体形式。他讲,“人们在一定的地方居住下来,建设堡垒或城市,并建起各种庙宇和公共场所,形成公民社会或国家。以这种形式联合起来的人民,为了能够长久存在,都应有某种机构管理。如果全部事务的最高权力为一人掌握时,国家体制是王政。如果全部事务的最高权力为一些选举出来的人掌握时,就是贵族制。如果一切权利归人民,则是民主制”。(参见西塞罗:西塞罗三论, 徐奕春译, 第 254 页。)西塞罗的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