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4436865 上传时间:2020-12-06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2,上古:上古是指几百万年前至有 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一、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指“人化自然”, 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猿人四五十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 根据人类学分类,中国人属 于蒙古人种,上述古人都具有典 型的蒙古人的特征。,3,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指原始社会 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 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 和新石器时代。,4,旧石器时代,原始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 经历了约二三百万年。 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北京人已熟练使用火。 火的使用

2、标志着人与动物 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 有石斧、石刀、石铲、石 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5,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 中最显著的类型有许多。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6,原始观念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我们祖先原始崇拜的对象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三方面:,图腾崇拜,7,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 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 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 太阳图形的纹饰。,8,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 的繁衍非常关注,生殖崇拜与 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3、的 崇拜。,9,早期,女性被先民认为是 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人们把 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而顶 礼膜拜。 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 地位日益重要,转向了男性崇 拜。,10,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的 音译。是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 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 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 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 崇拜的对象。,11,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 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 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 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在 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 有长足发展,主要艺术形式是 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 原始岩画。,12,四、原始社会组织 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 关系、氏族关系。 组织形

4、式包括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 盟等。,13,1,2,3,中华先民婚姻社会关系经历过三个阶段,血缘群婚,族外婚,血亲杂交,14,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 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 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 神。,15,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血 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 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 的进程。,16,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 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己有相 当发展; 私有制确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国家 政权建立起来。,17,原始观念文化,五、上古文化

5、分布,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分布,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三大文化集团:,18,(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 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发祥于黄土高原、沿黄河 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 部的部分地区。黄、炎帝生活 在这个区域。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原始 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 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19,(2) 东夷文化集团: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后羿生活在这个生活区。蚩尤也生活 在东夷文化区域内。,20,(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 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

6、 化区。 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21,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 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里,几百次的兼并战争, 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 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 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22,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从 殷商到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真正 形成。 甲骨文、商代的青铜器和古都建筑都标 志着殷商文化有相当大的发展。,23,殷商文化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 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7、商周之际以神为本的 文化开始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度。,24,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约 800年,30代37王。 封神榜反映的是周王灭商的过程。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25,殷商文化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 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商周之际以神为本的 文化开始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度。,26,确立了宗法制;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确立了礼制。 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一整套典章制度。 集中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 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27,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 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

8、的等级原则, 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 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 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28,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周代的礼制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当时各级人士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生活, 各种行为规范的准绳。,29,吉,凶,军,宾,嘉,30,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 周礼作为社会政治制度,春秋战国之后已不复存在,但其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并未在中国消失。 汉代经过儒学家们重建礼制,使其更加规范、世俗化。演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31,青铜器与兽面纹饰,32,司母戊大方鼎,3

9、3,礼从制定开始,实际具有了今天“法”的意义。从历史进程看,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规范和行为道德却从此混为一谈,理法与道德纠缠在一起不能独立存在了。,34,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35,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500多年间,是春 秋战国时期。 476年前为春秋时期,秦统一中国前为战国时期。,36,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春秋和战国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奏 了辉煌的乐章。,37,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动荡出文学,动荡荡出艺术,动

10、荡出辉煌的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全方位得到了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38,在社会生产力上,这一时期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这一时期,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9,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战争中不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完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11、互相争辨成为可能。,40,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战国“四君子”齐孟尝、赵平原、魏信陵、楚春申,都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 如:鸡鸣狗盗、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无妄之灾、窃符救赵等成语。 “朝为布衣,夕为卿相”成为现实。,41,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42,43,儒,道,名,农,杂,法,阴阳,墨,纵横,

12、小说,诸子百家,44,儒家 孔子(前551-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45,儒家学说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 历史观方面,将捍卫周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社会伦理方面,以“仁”释“礼”,希望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6,修身论方面,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

13、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47,道家: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本体论”,“道”是万物之本源,“道”就是宇宙和自然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 老子的“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所生的结果之万有的总体,道在一切事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48,“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宇宙观和社会观的统一“无为而治”源自老子“天道自然”观。 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遵道以行。这是

14、针对当时统治者之间的国土之争,奢侈之风,烦苛之征而言的。,49,儒道比较: 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50,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补救儒家思想过于事功的缺陷,给局限于人伦道德的儒家学说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士大夫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儒、道两家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51,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

15、韩国的韩非子。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势、术”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52,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墨子主张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的爱人理论,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53,墨家主张简朴的生活,反对儒家极力维系的等级制度。 认为天下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提倡“兼爱”,人与人“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

16、得治”。,54,墨家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一种相同族类中各分子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兼爱”论。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替劳动阶级呐喊的思想家。,55,墨家在科学上的贡献: 墨家学派的总汇墨子,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存起来称墨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56,如: 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理论。墨子还在声学方面 、几何学、时空理论 、数学方面 等学科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57,阴阳家:与儒、道、墨、法等家相比,阴阳家的影响要小的多。 代表人物是邹衍,主要贡献是“深观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主张阴阳相克。 提出的“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另外,阴阳五行说还是中医学说的理论核心。,58,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最终形成。,59,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