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16317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

2、用法”的 实质。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在上述诸例中,“王我”是“使我为王”,“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相之”

3、是“使之为相”,“臣妾我”是“使我为臣妾”的意思。(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 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

4、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例中的“下鸟”,是“使鸟落下”的意思;“东苏子”,是“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去”的 意思。(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5、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2 名词的意动用法 (1) 什么是“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

6、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在上述二例中,第一例的“小之”是使

7、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第二例的“小鲁”、“小天下”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了一种主观看法。“鲁”和“天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看法而变小。这很能说明“意动用法”的 实质。(2) 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左传襄公三十

8、一年:“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荀子赋:“(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战国策赵策:“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践踏、蹂躏)吾弟;令我百年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

9、上十三个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客我”、“客之”中的“客”,是“把当作(看成)客人”的意思。“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一句的意思是:鲁僖公在太庙中把名叫“成风”的妾立为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但是,“国君把她看成了正嫡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成夫人吗”。“药之”是“把它(指百姓的批评议论)当作良药”,“亲其亲,子其子”是“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父母亲(来奉养),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来爱护)”,“友风而子雨”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帝之”是“以之(秦国)为帝”,等等。其余例句照此类推。(3)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

10、足。例如:淮南子氾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例中的“友”、“臣”后都省略了“之”。“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意为“平民百姓不把他当朋友,国君不把他当臣子”。 3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上面,我们分析了名词用作使动和意动的情况。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除了使动、意动,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表示不同于使动、意动的其他含义。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1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德,感 谢 的恩德。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用手提着。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衣戴帽。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本义是车前横木)而听之。”式,凭轼。 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醢,把剁成肉酱;脯,把做成肉干。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

12、,用刀刃杀。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 等等。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东,向东进发。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前进。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前,到前面来。等等。4 名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用来作状语。(1)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左传

13、成公二年:“癸酉,师陈于鞌。”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在上述各例中,加点的词都是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 “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

14、“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例如: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陶潜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 例如: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古诗孔雀东南飞:“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 左传昭公七年:“日君(

15、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 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杜预注:“日,往日。” 国语晋语四:“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韦昭注:“日,往日。”等等。 (2) 普通名词作状语 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表示比喻。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例如: 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孙子兵法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影)从。”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