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53928 上传时间:2016-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5课《“友邦惊诧”论》教案(3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友邦惊诧”论教案教学要点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 区别。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第 1 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本 文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文体常识 1 复习议论文的知识:议 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议论文的结构引论

2、、本论、结论。2学习论证方式: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二、导入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 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绝对不抵抗

3、主义” ,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 ,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 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 月 17 日,示威游行, “南京 珍珠桥血案 ”12 月 18 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 月 20 日,写本文。四、读课文1 生字:庸 兹 埠 诧 毙 捣 殴 u 劫 逮 诬 敷衍 f 解词:来源:学+科+网不道 攒击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来源:学科网 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五、思考1 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3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

4、后第二题)第 2 课时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1 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2 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教 学重点及难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过程一、完成思考题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 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4 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5 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结构(一)摆出敌论 论 点: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5、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2(二)批驳敌人的论点 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5)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6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 三、具体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 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

6、准备。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 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第二部分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1 “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5

7、“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6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7 “国”下去意指?即国民 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

8、险恶用心暴露无遗。第三部分1 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真实。 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2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来源:学科网 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 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 。既照应前文,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又照应标题。 第 3 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 要求1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一、讨论从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我们来

9、看一看驳论的写法:1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找到敌人的谬论。文章即先摆出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使批驳有的放矢。2逐层深入,层层批驳。“友邦”与中国人民为敌, “友邦”的反动本质、 “友邦”的虚伪性,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对比揭露出 国民党叫喊的罪恶用心。论点驳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载于中报消息驳斥了敌人的论据,进一步揭露敌人罪恶行径。通过事实的对照,不仅证明了敌人论据的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来源:Z*xx*总结 驳论点来源:学科网反驳的方法 驳论据 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起来用。驳论证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善于抓住敌论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层层驳斥。2在揭露批驳谬论时,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3运用 排比、重叠的句式,强烈地显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在金锄头文库三、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