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392685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理应关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450008)宋孝忠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及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提出要从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转换等方面积极应对,以期更好地实现时代所赋予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新使命。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仅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大力拓

2、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养成学生较高的工程意识,而且更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高等工程教育所处时代背景分析1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可以这样说,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即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这一时

3、代的灵魂是创新,核心是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理解,其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更要求未来人才必须掌握一定边缘学科的知识,视野宽广。因为只有知识面广,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产生新的思想和理论;其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视为一种积极进取、不怕失败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的

4、百折不挠的精神等。体现出主体人的高度自信及富有竞争性、开放性、有恒性等积极人格特征;其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立足于实践基础的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东西物化为一种能力,一种基于实践基础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所学,激发潜能。可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应是在实践中体现出的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这些要求,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必须有所体现。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

5、源,而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民族创新素质的竞争。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无论别国的历史经验,还是我国历史经验,都已经表明:现代化特别是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现代化,必须也只能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来达到目的;必须也只能通过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和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来达到目的;必须也只能通过优先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来达到目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面对世界科技飞速

6、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素质,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作为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关系的高等工程教育,其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

7、养面对新世纪的种种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面在:(1)保守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强调其“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按计划培养少数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精英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成了传授“高深知识”的场所。于是乎,内容越教越多,教材越编越厚,但培养的学生却知识视野狭窄,文化批判精神萎缩。反映在学生观上,学生不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而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是无视学生个性,束缚学生创造精神的养成。我们知道,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据一些从

8、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反映,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一步步推导,当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许多学生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不敢发言。 (2)刻板的学术氛围。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综合性大学少而单科性大学多,虽然近年来的教育资源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合作等途径进行办学,但很多学校仍然缺乏文理工交叉渗透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尤其是社会科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依然脆弱,常常被轻视或被忽视。一些工科教师在经济大潮面前,缺乏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纷纷走出来,寻找一些所谓的“科研项目” ,在从事社会服务中获取各种功利。这些导致了高等工程教育学术氛围的刻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9、 有些学校缺乏本质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可想而知,在这种刻板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怎能得到充分地培养。 (3)割裂的课程设置。在近代日益高涨的“科技理性”和“唯科学主义”的驱使和影响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表现出明显的“学问化”特征。专门化、结构化和学问知识成为大学课程的唯一源泉,学问逻辑和结构成为课程内容取舍的依据,无视学习者的需求、兴趣等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问题和生活经验。这样,重知识逻辑结构,轻知识发展进程;重知识纵向研究,轻横向渗透应用;重传播经典,轻现代思想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严重缺陷。在这种割裂的课程体系下,课程设置既缺乏学校的特色,又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单调

10、统一的课程及其知识分割过细、专业口径狭窄、内容陈旧、实践薄弱等弊端,造成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分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峙,阻断学生形成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难以了解学科之间天然的相通性,更难以建立广泛的学科联系。专业化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了“单向度的人” ,缺乏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扩招的负面效应。从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接扩招,到 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 1998 年的 643万人提高到 1214 万人,增长了 89%。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招生人数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以平均每年 10%的速度增长,在招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在世界上一直是最高的。我们必

11、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连续扩招,既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尤其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关注的焦点。从世界范围看,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1984 年,美国成立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就提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质量问题,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提高教育质量。1984 年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将质量与适切性、国际化一起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指导思想。从国内看,早在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大

12、领导座谈时就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 ”因此,面对扩招后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在师资、教室、实验室等建设上加大力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必须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在扩招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问题,不断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二、高等工程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与思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时代大背景出

13、发,努力探索,寻找切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与思路。1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高等工程教育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学会”到“会学”进而到“会创造”的转变。要真正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善学习、会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具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倡的四大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生生存。其次

14、,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不能停留于以前的传统认识,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应该看到,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人才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僵化的观念,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和思维定势。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有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科技管理型人才等多种规格。树立高等工程教育多元化的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整体性质量观和特色性质量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等工程教育实

15、践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按照人才综合素质特征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定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各项要求内化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具备在某个专门领域中从事开拓性思维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一,要全面修订教学计划,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厚基础、宽径,增强适应性;加强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

16、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的特征。在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上,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转变。同时,要坚持加强和拓宽基础,优化和整合课程的原则,构成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平台,以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要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原有内容加以精简、整合,另一方面要及时吸收现代高等工程学科的先进成果。必要时要引进和采用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工程教育也必将走出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时代,步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中。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条件的完善为高等工程教育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投影、录像、CAI 等手段组织教学。实践证明,不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减少学时,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