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389885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届获奖南方和北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荷地中学吴长付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秦岭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先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之后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能力

2、目标: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学会展示同学之间的合作。情感目标: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图片、地图、录像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AW6.0)学生准备:调查丽水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教学流程整体构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从生活中导入 1.提出问题 1.讨论发言 激趣 质疑南北方地

3、理分界线1.创造情境,提出问题2.总结评价3.插放录像,拓展知识1.自主探究,体验活动2.互相评价3.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南北方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提供图片,提出问题2.提供地图,指导论证3.提供图片,检测效果4.指导实践1.观察图片,分析猜测2.合作讨论,进行论证3.观察分析,迁移知识4.实践应用南北方生产差异及其原因1.启发思考2.提供地图,指导论证3.总结评价1.自主探究2.合作讨论,进行论证3.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同学之间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感悟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新课教学课外拓展1.布置课外调查内容2.指导调查的方法1.讨论调查方法培养社会调查能

4、力,增进对家乡了解和热爱之情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动画,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师:这个动画的名字叫做东北人,看了这个动画之后,要求大家来谈谈这个动画里头的东北人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动画)生:东北人是活雷锋、热心肠。师:引导学生从服装、性格、语言、特产高丽参、猪肉炖粉条等来讲。那么,南方人与北方人都有哪些独特的风土人情、性格特征、特产或生活习惯呢?(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出发 ,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问题简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沉默)生:师:我们说,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生活习惯,同样的南方人也有南方人独特的风土人情,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疑问源自于生活,从生活实际中提

5、出问题开展探究)新课内容一、南方和北方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师:为增进南北方的交流,今天特地邀请了一批北方的朋友到我们班级,他们就是这一边的同学们,你们就是北方的客人。(鼓掌欢迎)那一边的同学就是南方的主人。那么,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在哪里?(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南方组 和北方组展开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创设学习情景)生:秦岭淮河。出示中国地区划分图让学生了解中国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位置。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内容,哪些地区是属于季风区、哪些地区是属于非季风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我们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那么想不想去秦岭旅游呢?生(齐口同声情绪高涨):想!师

6、:好,现在我们就前往秦岭旅游。拓展知识播放秦岭录像,同时出示问题:1.秦岭南北两边的气候、自然风光有何不同?2.秦岭的存在对南北气候有何影响?(模拟旅行,设置情景)录像播放完毕后,南北两大组展开竞赛回答,师总结评价。二、南北方生活差异及其原因的教学【过渡】秦岭南北两边的气候、风光迥然不同,那么南北两边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吗?【自主探究】出示两幅民居图,让学生猜测哪是北方,哪是南方,并说明判断理由,要求南方组与北方组找出各自属于自己的民居。(教师提供典型的图片,一幅是南方傣族民居,另一幅是北方朝 鲜族民居, 让学生通过观察,凭自己的知识, 进行大胆的猜测,尝试 自己探索问题)南方组学生:A 图是我

7、们南方民居,因为它比较通风。北方组学生:B 图是我们北方民居,因为它比较封闭。师:为什么南方民居比较通风,而北方民居比较封闭?生:因为南方冬天温暖,北方冬天寒冷。师:对,南北方的建筑差异是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那么南北方的气候有何差异呢?合作讨论出示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对话进行读图指导,着重解释等温线,然后四人一组讨论:1.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2.计算南北方最大温差。3.一月份南北气温差异如何?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各组派代表回答,由其他组评价,师总结。(在学生自我判断的基础上,再出示地 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论证,印证发现结果,形成本质认识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

8、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 返回民居图,让学生继续观察这幅图,还有哪些差异?(继续引导,再求深入发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生: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屋顶坡度小。师:为什么?生:南方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师:很好,下面就来了解南北方年降水量差异。合作讨论出示年降水量分布图,先通过对话进行读图指导着重解释等降量线,然后四人一组讨论:1.哪条等降水量线接近秦岭淮河?2.南北方年降水量有何差异?学生回答师总结。知识迁移出示南北方人们节日活动图,进行对比猜测。南方组学生:划龙舟是南方,因为南方水多北方组学生:踩高跷的是北方,因为北方水少师:气候不仅影响人们的建筑;也会影响

9、人们的活动。(在原有探究的基础上,再提升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 识的能力,同 时也是检测学习效果。)实践运用 师:刚才我们了解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果有机会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北方还是南方?(摆出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把知识变成学识和主见)学生议论纷纷南方组学生 1:我选择生活在北方,冬天可去滑雪。学生 2:我还是选择生活在南方,北方的冬天太冷,不习惯。北方组学生也有两种观点。师:虽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显著,但南方人和北方人都适应了各自的气候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三、南北方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原因引导探究 师:南北方在生活上还有哪些差异?比如他们

10、吃的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出示饺子和汤圆图。师: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为什么喜欢吃饺子呢?学生思考沉默老师引导:“饺子皮是由什么材料做的?”生:饺子皮是用面粉做的。师:那么面粉是怎么来的?生:小麦。出示小麦水稻图让学生辨别,拓展知识(经过一番对话,一部分学生明白北方人喜欢饺子,是因为北方主要种植小麦。但 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明白,继续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出示小麦、水稻的分布图通过读图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北方主要种植小麦,所以喜欢吃面食;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所以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合作讨论进一步探究南方为什么种水稻、北方为什么种小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得出结论是气候因素造

11、成。练习类型 南 北 原因语言 性格 建筑 饮食 交通 南方组讲出南方的生活,北方组讲出北方的生活,基于前面学习的经验,学生很容易讲出建筑、饮食、交通的差异,难点在于语言与性格差异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方面因素去联系。知识拓展 要求学生课外调查庆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其联系,提供要查阅的网址和书名。课堂上简单指导学生怎样做社会调查。(学生的探究从课内转到课外,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开放性、人文性)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在评骨干教师时上的一堂公开课,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是成功的,关键是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探究教学理论

12、为指导,以多媒体为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获得发展。同时,通过这次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学科教学改革的内涵,使探究教学思想在我的教学观念中有进一步的深化。1.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老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加以开发、拓展和创新,所以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丽水市实际。因为本课程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决定学生不仅应从教科书中获得众多信息,还应该从日常生活及各种有益的活动的中构建“知识信息圈”。最后就联系到丽水,引导学生如何来开发浙江绿谷,秀山丽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体现了“提问猜想论证总结运用”的探究过程。教学设计运用了“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探究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