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上传人:sally****0411 文档编号:153845002 上传时间:2020-12-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 修 二,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目 标 定 位,主 干 梳 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3)军事上: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 (1)农业:实行_。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_。 (4)劳动分配:实行_。 4特点:兼有“战时”和“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

2、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共产主义,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_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经济和政治,粮食税,租让,货币流通,3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

3、定政治形势。 (2)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2表现 (1)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_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_,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建设:推行_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斯大林,重工业,公有制,农业集体化,3评价 (1)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_。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4、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模式,(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_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计划指令,计划经济体制,【概念阐释】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5、”政策。列宁企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

6、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思维深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 2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

7、吗? 提示:否。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4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 提示:否。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5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完全是斯大林个人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

8、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6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 提示:否。“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它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轻巧记忆:,史 论 要 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_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_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

9、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体制和新型的_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共产主义,商品货币,计划经济,工业化,考 点 探 究,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10、。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探究一,新经济政策,史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成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问题: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新

11、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史料导读 (1)根据史料一第二句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 根据史料一第三句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 根据史料一第四句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史料二第一段表明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反映了流通领域的变革市场在发挥作用。第二段表明过渡方式的变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 (1)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史论总结,(2

1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史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

13、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探究二,“斯大林模式”,史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设计的工业化途径。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史料导读 (1)史料一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 (2

14、)史料二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的现象。,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史论总结,(2)影响 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1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真 题 研 析,B,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1929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D项错误。,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C,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