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35461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文字篆刻极佳,有_之妙。但内容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

2、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_),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 .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 .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3、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B .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C .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D .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 .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 .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

4、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二、现代文阅读2. (2017高二下银川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5、,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6、。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

7、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 .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C .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D .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

8、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 .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C .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D .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 .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

9、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 .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 .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3. (2020高二下土默特左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以及很多从校园外特地赶来的人,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

10、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

11、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12、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

13、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说。她还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B .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C . 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D . 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

14、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在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B . 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C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D . 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

15、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 (2020高二下土默特左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师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瞑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