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661088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12题)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A“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B“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D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矛盾的理论2.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A井冈山的斗争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持久战D论联合政府3.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A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D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4.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

2、)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新民主主义论ABCD5.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思想是指()A毛泽东个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理论B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C既包括毛泽东早年的正确思想,也包括晚年的错误思想D指中共七大以前形成的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6.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其依据是毛泽东()A提出三民主义理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C领导秋收起义D.1958年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促进经济的发展7.

3、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是()A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B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C中共七大的召开D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A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9.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这主要是因为()A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10.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

4、合史实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C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11.下面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BCD12.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各项,对“孵出小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开辟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D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二、综合题(共2题)1.阅读下列材料

5、: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邓小平请回答:(1)邓小平是如何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评价的?(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2.阅读下列材料:“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江泽民请回答:(1)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2)这条道路的形成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