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悠悠别情雪中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比较谈王美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 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同题诗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大量存在的要创作同题目或同题材的诗歌,使之别具一格,富有新意,无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诗人,抑或是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人,都未必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而对此,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同一时期则更难以做到因为,要不重复自我,超越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要难于不重复他人,超越他人然而,唐代诗人岑参却以自己的诗歌实践颇为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下简称《白雪歌》 )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以下简称《天山雪歌》 )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这两首七言歌行,作于同一时期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前者是他在轮台幕府雪中送客归京之作;后者是他居北庭时所作,也是写雪中送客归京所送之人,一为武判官,其生平不详;一为萧治, 《唐诗纪事》作“萧沼” “ 归京”之“京” ,指唐朝京城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这两首诗均描绘了北国的严寒与奇瑰的雪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真挚的别情,却同中有异,各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构思上的异同2两首诗在构思上都以雪开篇,兼顾咏雪与送别,也都是先写雪景,后转入送人,且写雪景不忘写人,写人又不忘写雪景,写雪景旨在写人,写人又意在突出彼时彼地的心情——离情别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是其相似之处《白雪歌》 ,开篇四句为全诗发端, “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①,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蔚为奇观的边塞风景图:八月的北国已不似南疆还是风和日丽的景象,而有着迷人的边塞特色——狂风席卷,白草吹折,飞雪漫天,清晨,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千树万树上的白雪,宛如一夜春风顿然吹开的朵朵梨花。
前两句紧扣北地季节、气候之特征,写得粗犷奔放,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梨花喻雪,变粗犷为柔细,妙语如珠,别出心裁接下去四句写雪中奇寒,由营幕外写到营幕内,由自己写到他人,以衬托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北地雪冷之甚 “瀚海”两句承上启下,又由营幕内回复到营幕外,场景更为壮观,并引出“归客” 接下去的八句着重写雪中送人,而又不离写雪 《天山雪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十二句,也是写雪景及雪中奇寒,写雪景气势非凡,写雪中奇寒,也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从而,为送人张本,创设了奇境第二部分,即最后四句,着重写送人,却又不离写雪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不同点也不难看出这主要表现在写送人时有所不同 《白雪歌》 ,写送人,由写别筵→筵后送别→归客远行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是写别筵,中军置酒,众乐齐奏,热闹非凡,反衬出惜别心情之深沉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是写筵后送别 “暮” ,点明送别的时间,“暮雪”与送别前的晨雪相呼应, “辕门”照应上文所指地点 “风掣红旗冻不翻” ,脱胎于唐代诗人虞世南的“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出塞》 ) ,而更有韵致。
雪中送人,景中寓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 ,更何况是在大雪封山、奇冷无比的环境下离别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写归客远行,也是写别后雪景 《天山雪歌》 ,写雪中送人,不像前者那样由写别筵→筵后送别→归客远行,而仅写雪中赠别,这样,便在构思上与前者避免了重复,具有独到之处2.用语上的异同《白雪歌》全诗共 126 个字, 《天山雪歌》全诗共 112 个字据笔者粗略统计,后者与前者相同的字多达 48 个但二者在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上又见出不同如两首诗中都有“将军” 、 “都护” 、 “狐裘” 、 “不暖”等字,但在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上,前者用“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后者用“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于同中显出其异二者均以衬托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雪后奇寒,却无雷同之感,尤其是“都护宝刀冻欲断”一句,想象奇特,极具新意相同的词语与其他词语构成不同的组合,使《白雪歌》与《天山雪歌》同中见异,而不同词语的组合,则更能见出其异 《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雪,便明显有别于《天山雪歌》 。
南朝梁时人萧子显《燕歌行》中的诗句“洛阳梨花落如雪” ,以飘雪喻花,取喻新颖别致,岑参反用梨花如雪之喻,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比喻新颖,形象鲜明,给读者多方面的审美感受,胜过萧诗,这一比喻也是《天山雪歌》所没有的 《天山雪歌》:“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写雪,与《白雪歌》也截然不同 “银山” ,也称“银山碛” ,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的库木什附近 “铁关” , 也称“铁门关” ,在银山西南3“交河” ,在吐鲁番西,源出祁连山;唐交河县在长安八千里外,其地早寒轮台”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这四句,两两相对前两句写雪光能与月光共照银山,又能随胡地之风吹过铁关,颇有新意;后两句以“飞鸟绝”与“马蹄滑”分别写雪之广与雪之寒这里,不说雪之广,而言“飞鸟绝” ,不说雪之寒,而言“马蹄滑” ,实是因为茫茫白雪致使“飞鸟绝” ,雪寒而凝造成了“马蹄滑” ,如此着墨,含蓄生动,与《白雪歌》各具特色在岑参之后的另一位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 ) ,写江雪,或许是受了岑参“交河城边飞鸟绝”的启发3.结尾上的异同《白雪歌》与《天山雪歌》结尾都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而在具体表现上又明显有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前者的结尾,这两句与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描写的境界相类所不同的是,一在天山脚下送客,一在长江边上送客山回路转不见君” ,写诗人目送友人,伫立雪地,直至友人身影不见了仍不思返,其友情之深可窥见一斑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一细节描写,含意幽深,友人去了,雪上只留下归马深一脚浅一脚的蹄印,真是人去景空这就含蓄而又明确地点出了依依惜别之情,怀念故乡的复杂心情,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②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是后者的结尾,同样余韵悠长,但它明显有别于前者的结尾它采用的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寓答于问之中:“雪中用什么赠别呢?只有那青青松树枝 ”中国汉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人送客至霸桥(在古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往往折柳赠别,即折柳用以牵系行人(“柳”与“留”谐音) ,表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别情唐代人也往往折柳赠别,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便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词句但岑参在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送客,无柳可折,代之以“青青松树枝” ,一则,松树具有傲霜凌雪的品质:“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志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 ;二则,青松象征着友谊常青,如此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4.风格上的异同岑参诗的风格以奇壮为主, 《白雪歌》与《天山雪歌》便充分体现了岑参诗的这一风格特点,而又有所不同前者在奇壮之中见俊丽开头两句写风力的强劲,颇有气势继之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通过梨花这一带有春意的南国景物,给北方雪景著上了春天的色彩,令人感觉得奇丽之极接下去写雪后的奇寒,既有粗犷之笔触,又有细腻之描写结尾处写离别之情,既含蓄,又俊拔后者则更见豪伟雄壮之诗风无论是写天山雪景及雪后之寒,还是写雪中送人的诗句,如“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皆气势非凡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夜读岑嘉州诗集》诗说:“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 , “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 ,对岑参的这首《天山雪歌》可谓推崇备至总而言之,岑参的这两首诗,皆写雪中送客归京,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也皆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得深挚动人,但在构思、用语、结尾、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这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如何避免雷同、推陈出新,当不无启迪4【注释】① [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校注本,第 213 页② [宋]欧阳修: 《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六一诗话 白石诗说 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校点本,第 9 页原载《江海纵横》双月刊 2001 年第 5 期;《三角洲》2003 年第 6 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