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课件(28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课件(28张ppt)(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教育思想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雍也) 因材施教,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
3、心致志,持之以恒,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
4、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5、 3、叙事体,读准字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ln,l,yu,yn,wng,di,三省,xng,传不习乎,chun,十有五,yu,逾矩,y,一箪食,d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o,肱,gng,笃志,d,吾,w,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论语中指孔子。 曰(yu ) : 说,“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
6、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
7、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
8、、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礼”:“贵贱有序”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
9、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
10、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 ?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先生,指孔子,“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代指学习的内容,了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温习,实践,同门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学者认为,孔子虽然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
11、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哪句话可以认作是这种观点的佐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休养。,“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内容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内容解读,在孔子看来
12、,“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都应该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学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内容解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wi,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zng,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策划,考虑,办事尽心竭力,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
13、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去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它给吃掉了。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
14、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作为采邑。说:“请用这座采邑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反复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色,我也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休养。,曾子选择了“为人谋”
15、“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内容解读,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通“又”,迷惑,疑惑,越过,超过,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规矩,规范,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
16、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读解容内,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内容解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读解容内,【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孔子强调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读解容内,学习与思考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