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3235101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学习重点及学法指导(一)学习重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推进西周走向了强盛。分封制的内容、对象、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分封制的崩溃及分封制的深远影响等可能出现命题角度。宗法制的特点、概念、宗法制与等级制度、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用宗法制的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等。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围绕两条线索理清思路: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与这对矛盾相关的命题:两汉的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

2、的措施;明朝废除宰相);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郡县制;刺史制度;行省制度)。(二)学法指导1本讲内容多,时间跨度大,需要用线索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整理知识结构。要注意区分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2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应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观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要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程来认识具体重要制度的演变:如监察制度,由此认识社会的兴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某一社会现象,如内阁制度,由此来分析近代中西差距拉大以及中国脱离世界主流的原因。3注意收集身边对古代史有容易产生误解的现象,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纠正这些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

3、分析能力和兴趣。4要努力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古文材料题才能得心应手。 二 .重点问题讲解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

4、直接的影响。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这两种制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周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内容对象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内

5、容对象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力这些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西周的宗法制内容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

6、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原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

7、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宣扬“君权神授”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

8、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在长期的演变中,可以知道: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则导致该制度遭到黄宗羲等人的批判,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促使该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央集权政治

9、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皇权专制一直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两方面。中央集权容易产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地方行政容易造成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大体说来,北宋初年主要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明清时期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 割据的局面,建立_统一的封建王朝。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

10、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4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 及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秦朝在中央没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 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5.唐、明两代变革丞

11、相制度的共 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的作用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而皇权不断加强。作用: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宰相制度 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政治比较清明提供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废丞相,变更由秦朝 创设,经唐、宋完备化的丞相制为核心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从而形成了空前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专制集权化阻滞了社会进步,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政权对各个地方实行行政管理的制度。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王朝以各种方式管理各个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

12、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 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 分封制瓦解。 (2)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分封制下,地方官吏是受封的贵族、功臣,他们世袭其封号、爵

13、位,与国家君主是宗法关系。在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任命各级地方官吏,彼此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 (3)行省制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史实秦朝: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实行刺

14、史制。每州设一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百官;东汉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唐朝:分全国为lO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级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府。明朝:实行厂卫特务机构,监察官民不法行为。8历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一整套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 (1)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2)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

15、)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最初是才学和品德,到东汉时则成为门第望族。 (3)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变化趋势是:第一,隋唐时形成和完善。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 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第二,北宋时期改革。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另设明法科。 (4)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第一,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 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 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9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认识 (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 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