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52999590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参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义务教育阶段定州市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 学生姓名:李亚军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分校:定州电大 提交日期: 学生姓名 李亚军 学 号 入学 年级 2010 秋 专业小学教育 所属学习中心 名称 河北保定定州电大学习中心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义务教育阶段定州市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 指导教师意见: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评审意见: 评审组长(签名) 年月日 备 注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义务教育阶段定州市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 内容提要 义务教育应是一种均衡教育,但随着经济

2、的发展、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 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打工潮的涌现等原因,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在 定州市近些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问题日益严重,城乡择校环境出现了“异 化”,出现了“具有定州市特色”的择校现象。本文通过近期对定州部分小学的 调研,梳理小学生择校的特点,探究其择校问题的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定州市,义务教育,小学生,择校现象 目录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一、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现状,1 二、目前对待择校的政策及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特点与原因,1 (一)我国目前关于择校的主要政策,1 (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特点,2 (三)产生择校的主要原因,4

3、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利与弊,5 (一) “择校”的好处 ,5 (二) “择校”的弊端 ,5 四、对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择校问题的思考与建议,6 (一)政府要实事求是是加大奖励与惩处力度,规范办学行为,6 (二)对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缩小学校间的差距,7 (三)加大宏观调控,规范“民办公助”学校的管理,7 (四)逐步完善择校就学制度,明确“择校费”标准,7 (五)通过舆论宣传,科学引导家长的择校需求,8 结论,8 参考文献 ,9 1 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现象的分析 一、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现状 定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海河流域平原西缘。是河北省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地 域性中

4、心城市,定州地势平坦,一望无垠。沙河、唐河自西而东穿越全境。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微微倾斜,其自然景观相应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滨平原三个景观地 带,加之暖温带季风气候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等物候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市化建 设投资的风水宝地。到2011 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校点四百多所,在校学生近20万人, 教职工近万人。自2007 年起,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享受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 策,到 2007 年年底,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到100% 。 关于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因私立学校的盛行,比如新华小学、睿智双 语学校、童星双语等能寄宿私立学校的成立,逐步出现了学生择校现

5、象。在2000 年以前, 初中生择校情况比较突出,而小学生的择校率偏低。但定州市自2001年开始实行“划片 招生”(根据学生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就近入学)政策以来,小学生的择校现象越来越明 显,随之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成为本市人民关注的热点。 二、目前对待择校的政策及定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特点与原因 (一)我国目前关于择校的主要政策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仅限于民办小学和初中,而且政府没有给予民办学校 以财政补贴,择校费用全部由学生家庭承担;政府坚决禁止在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中的进行 选择,视对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择校为违规行为,但是实践中这却大量普遍存在,由 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腐败

6、问题。 “政府对高中阶段的择校也是严格限制的,实行“ 三限” 政策, 即:限分数(不准违反规定录取低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新生)、限人数(不准超过国家规 定的班额,不得挤压招生计划指标,变相扩大择校人数。即“ 择校生 ” 数量不得超过省级政 府规定的比例)、限钱数(“ 择校生 ” 交费标准,由教育部门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 社会公布)。学校不准超过规定标准收费,不得向“ 择校生 ” 收取赞助费或建校费等。 ” “如 2003年北京市严格控制高中择校生的比例,对高中择校生除按规定收取不超过3 万元的择 校费外,一律不准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 2 教育部有关择校问题的主要文件如下: 1999

7、年 6 月 13 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 明确指出: “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 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 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经国家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 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可允许设立少数民办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 但不搞 ,一校两制 ?” 。 (二)义务

8、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公助学校,吸引近半数择校生 从对多个小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以及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即民办公助学校近些年异军突起。 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办公助学校发生了“变异” , 成为了“具有定州市特色”的民办公助学校。每年几乎都能吸引接近一半的择校生入学。 据了解,这些民办公助学校一方面以私立学校的身份,每学期都向择校生收取一定数 目的择校费、学杂费;另一方面向上级申报为公立学校,享受着同公立学校同等的地位; 还有的私立学校借着市及局领导的支持,从公立学校抽调的教师干着私立学校的工作,接 受着公立学校的待遇。这就意味

9、着:这些学校既可以得到国家的部分教育资金,又可以向 学生收取择校费。单就资金方面来说,是公立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些学校就可以把充 足的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方面。此外,这些 学校大多是封闭式的住宿学校,这就更受因外出打工而无法照顾孩子的父母的青睐。因此 尽管学校的收费标准居高不下,每年还是会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就读。 2、择校条件与费用 定州市不论是外出打工人员,还是上班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不能照顾和及时管教 孩子的人员,随着他们收入的提高,再加上“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他们更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城市内私立或部分

10、公立学校,尽管收费 很高,更多的则是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城市里面的“名校”就读,希望孩子的成绩更好,以 后能考个好大学。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给农村学校的招生和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 响。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是先把“考试”这一条件作为筛选学生的第一道门 槛。公办学校每次考试结束后,都会划出一条录取分数线,但这条线基本上只能保证录取 3 它实际能承受的转入学生的一半人数。由于教育局2008 年公开要求:城内的公办学校不 准收取择校费,那么不够分数线的学生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入学。而民办公助学校和私立 学校则提出的是“考试 +择校费”的入学条件。即考生分数达到该校划分的合格线以后, 每一学期

11、都还要交纳一定数目的择校费。择校费的收取标准虽然对外公开说的是根据定州 市的物价水平来定,但实际上各个学校的择校费各不相同,各校的择校费基本处于3000 元至 5000 元之间。例如新华小学属于民办的全封闭式的住宿小学,它收取的择校费会附 加住宿费等一并缴纳,一学年要缴纳4000 多元。 3、“择校大战”,家长各显神通 无论是哪类学校,择校生都要经历“考试”这一环节,但是“考试”对择校生的家长 而言,只是一个“分流器”,大多数择校生都要被排斥在校门之外。这个时候,家长就会 各显神通,竭尽全力让孩子挤进“名校”的大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通过中间人给校长送红包。 近几年,城市

12、内“名校”的校长大多为了“避嫌”,会回避和家长的直接见面。这个 时候就需要通过中间人来打通关系,而这些中间人大多是由该校校长的朋友、亲戚甚至其 他生源不好的学校校长来担任。那么家长往往要付两份的金钱,即一份交给中间人,作为 “辛苦费”,另一份“大红包”则需要中间人转交给校长。这是大多数家长会采取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找关系、“递条子”向校长施压。 对于一部分认识市领导的家长来说,通过这些领导的关系, 向该校校长打招呼、 施压, 让孩子到“名校”就读,是一种比较稳当的捷径。 第三种方式:将城郊学校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 农村的家长如果面临“名校”的名额已满或通过其它的途径没有顺利使孩子进入

13、“名 校”就读的局面时,他们往往采取的方式是:将孩子转入处于城乡结合处的小学就读,把 这所学校仅仅作为一块“跳板”,等待下一学期的再次择校。 深入分析、切实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 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产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1、打工潮的涌现产生择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 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 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 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

14、,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在借读费低 4 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 校的目的。 2、离异父母的补偿心理产生择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 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 子托付别人照料。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 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 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 3、殷实的经济基础产生择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

15、,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先富裕的人们 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 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 是情理之中的。有人把子女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城市居 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不惜一切财力、物力择校。 4、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产生择校 在过去,人口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每家生4 个以上孩子不嫌多。人口多了,对子女期 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全国文化比较落后,一个乡见不到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周围环 境适应,孩子初中毕业就不错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找工作对文凭的要 求不算高,如今,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悄然上升。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过去反对 过择校的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负责治理择校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