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5980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孔春霞 指导老师:王浩 内容摘要:初唐时期,陈子昂为改变自齐梁以来兴寄都绝、采丽竞繁的诗文现象,提倡复兴古文,追求兴寄、风骨,复归风雅。由此而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对这一诗文主张的伟大实践。本文将依据诗人提出的“兴寄”及“风骨”的诗文主张来分析感遇诗的具体内容,并以感遇诗为例来分析诗人文学主张的实践方式,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在为开创唐代诗歌新的道路所做的贡献。关键词 陈子昂 感遇诗 风骨 兴寄 风雅 实践途径陈子昂(公元 661 年701 年)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四川)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具有远见的政治家。18

2、岁以前不学无术,以富家子驰侠使气。一日无意之中与一群赌徒闯进乡校,突然开窍,遂慨然立志,归家后谢绝门客,该览百家,专精坟典。四年后,22 岁的陈子昂满怀信心赴京应试,却不幸落第。但是他并未气馁,终于在 24 岁时进士及第。26 岁时上大周受命颂,为武则天重视,初任鳞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本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展示自己的经国之才,遂屡次建言献策,直言上书,却每每不被武则天采纳,深感痛楚。26岁、36 岁曾两次从军出征塞上,一次是讨突厥,另一次是从武攸宜讨契丹。讨契丹时见武攸宜连败,便上书请求率军一万出击,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贬职。诗人愤懑悲慨至极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此后陈子昂一直居职不乐,终于

3、38 岁辞官还乡。诗人归侍之后仍然不忘关注国事,写下大量诗篇。父亲病逝,居丧期间,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入狱,42 岁时忧愤而死。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射入了一颗救心丸,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唐诗之祖”。1、陈子昂的诗文主张及理论来源陈子昂的诗文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诗论著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

4、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致,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在文中指出了晋宋时期不传汉魏风骨,齐梁时期不举兴寄,不作风雅的颓波,提倡诗歌要在追求音律辞藻等形式的基础上兼具风骨,有所寄托。 其这一诗歌理论的提出源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是最有意义的两个变化。在文学自觉的潮流下六朝诗文挣脱了传统的诗教束缚,逐渐转向游山玩水、休闲娱乐、专注于对声律、文辞等形式元素的追求,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这一现

5、象在六朝时发展到了极端,齐梁尤甚,这期间的诗内容贫乏,毫无寄托,只讲究辞藻、对偶和声律。为扫六朝弊习,传汉魏风骨,陈子昂提出了“风骨”、“兴寄”和“风雅”的诗歌美学理论,并且作了感遇诗38 首进行实践,“感遇”即指“感于心,困于遇。” 有感于心,遇之于目,情动而言形。题目本身就已经蕴含着风骨及兴寄的意味。感遇诗38 首作于诗人进入官场之后,或针砭时弊,或感叹时光易逝,或俯仰宇宙抒发孤寂之情,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宇宙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由于陈子昂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内心又交织着儒、佛、道等思想,对官场谗言献媚之臣当道,百姓灾荒饥寒、边疆多患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使其诗歌表达的思想也较为复杂,含有

6、别样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陈子昂的“风骨”说应追本溯源于刘勰的 文心雕龙风骨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风是抒发情感时的一股气,情本身就包含着风,会从精神上对读者产生超强的感染力。这就使诗人在作诗时注重诗的教化作用。骨,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发自内心的感慨。文风的形成需要诗人昂扬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文骨的形成需要诗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感悟,并且需要诗

7、人具有较高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养。锤字坚实而难移动,声腔凝练而又灵活,便是运用风骨的效果。建安文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它真实地描绘出时代风貌,坦诚的展示了当时士人的强烈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普遍心态,同时赋予浓郁的抒情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风格慷慨遒劲,被称为“建安风骨”。陈子昂在其感遇诗中就借鉴了这种文学主张。如果说陈子昂提倡的风骨是审美主体所要表现的情感及其现实意义,那他倡导的兴寄就是以审美主体的角度为出发点达到审美主客体的相互感应,辩证统一,并且突出审美主体的主体意识的表现方法。因此诗人在诗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深厚的哲理,强烈的感教力,突破了对具体观察对

8、象的限制。诗人由个人出发而联想到时空的无穷无尽,探讨深邃浩渺的宇宙、人生问题,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对风格纤弱、单纯追求文学技巧的齐梁遗绪形成了有力反拨,传承了汉魏风骨,极富现实意义。陈子昂文学主张中“风骨”的提出,是对汉魏时期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赞扬。因此,陈子昂对风骨这一文学主张的实践只能通过诗人的情感来表现。在感遇诗中诗人的情感可谓纷繁复杂,有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的;也有诗人探索宇宙奥妙而不得其解的宇宙意识的;也有担忧国家边患及时政弊端的社会意识的;也有表现年华易逝,自己却碌碌无为的生命意识的。在感遇中诗人的主情调为悲慨,分别表现在诗人仕途之中和出世之后。二、陈子昂文学主张的

9、实践途径(一)实践方式之一:以悲慨之心反映现实诗人的政治热情是诗人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因此感遇诗中所占分量最多的是表现诗人社会意识的内容。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诗风刚健遒劲,言辞端直,意气骏爽,感遇其三十五云:“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诗歌表现了诗人一生两次出征的经历及诗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毫不曲折晦涩,倾吐诗人心中保家卫国的雄伟壮志,是陈子昂所有诗中意义表达最为明朗的一首。诗人诗作中的社会意识,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的诗作

10、,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告诫。如感遇其四中说“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当时,武则天为了彻底的夺取政权,杀了许多皇亲宗室,很多任职偏远州府并未预谋的亲属都因连坐法也受到迫害。满朝文武也纷纷效仿,相互攻讦、诬陷,骨肉相残之风盛行。陈子昂有感于此,将乐羊和秦西巴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对比。乐羊是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军攻打中山,中山君逮捕了乐羊的儿子,把他杀死后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忠于魏文侯,就吃下了这碗肉羹。魏文侯虽然重赏了乐羊的军功,但是感觉他心底太过残忍,丝

11、毫无父子骨肉之情。秦西巴是中山君的侍从,中山君孟孙出郊狩猎,得到一只小鹿,吩咐秦西巴牵回去。一路上小鹿的母亲一直跟在后面哀鸣不已,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给放走了。孟孙认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就任命他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陈子昂借用典故,夹叙夹议,来讽刺武则天的用人制度,痛斥害亲邀功之徒的残忍行径,赞赏正廉仁义之人。虽然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当时世风的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的依然是对时政的担心,告诫统治者“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要洞察时事,不可只听信他人谗言,更不可实行连坐之法,波及无辜之士,要观察到像秦西巴一样的仁义廉政之士加以重用。武则天时期为整顿朝政大开告密之风,产生了一些巧语谄媚之士

12、。朝中大臣经常会因为酒后茶余议论朝中之事,无意之中的一句话而遭到迫害,因此早上上朝都不知夜晚是否还能再回家中。道路以目,同事相见都不敢打招呼。满朝上下都笼罩着一层压抑的气氛。陈子昂十分痛恨这一现象,写出了感遇其九。诗云:“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将卢生、夏贺良、宫嵩和王嘉字卜卦的历史事件夹于议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卜卦的虚假和统治者的愚昧。再如感遇其十六:“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感遇其二十六:“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感遇其十二:“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感遇其十五:“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

13、臾。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均表明了诗人对武则天“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又信疑时变,任而不信,信而不终的矛盾、变态心态。诗人既是在替别人抱不平,也鸣出了自己的不平。虽然武则天对诗人颇为赏识,但是对其所谏所诉听而不闻,笑而不纳,这使具有强烈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意识的诗人深受打击。诗人将感时思报国,拔剑四顾却心茫茫的无奈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武则天信奉佛教,于天授元年九月登基后,“即于十月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次年四月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 此后建寺礼佛的资金日益增加,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僧怀义用财如粪土。诗人有感于此作感遇其十九:“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14、。夸 愚 适 增 累 , 矜 智 道 愈 昏 ”讽刺统治者劳民伤财,侈兴寺院之举,尖 锐 地 申 斥 了 武 则 天 的 昏 愚 政 治 。感遇其三十七:“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诗人的悲慨还体现在诗人对残酷战争的深刻体会的生命意识之中。诗人一生两次出征,对战争的残酷和天下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人的个性往往决定其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如感遇其三:“亭侯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5、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诗人看到了不义之战的残酷更意识到了百姓所遭受的战乱之苦。再如感遇其二十二:“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放荡谲,孤鳞安得宁。”作于诗人三十一岁武则天实行连坐法,宗室诸王相继诛死,子孙年幼者发配流放。诗人登山望宇宙,只看到了武氏贪功黩武,劳卒殃民,涂炭生灵的现状,发出了对命运多舛的感叹。 诗人的生命意识还表现在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因此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社会意识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感遇其三十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是生命需求中最高的一层。诗人的悲慨最后体现在诗人站在时空大无穷极的高度,以

16、自己博学的哲理知识探索宇宙奥秘而产生的高度的孤寂感,也就是宇宙意识。据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可以知道宇宙意识是人类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无限的时空和有限而渺小的生命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诗人最为著名的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登幽州台歌,短短二十二字,用高强的感染力及独特的魅力表现出了天地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闻一多先生说:“子昂的诗既有关切的凝思,又能作严肃的正视。他的感慨独高人一层,他的悲愁寂寞是来自整个世界,孤独是诗人最高的特性。” 感遇其一:“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这首诗抒写作者对天道运行的认识和感触,说明社会的发展是受到了天道的制约。表现了诗人对天体人事的关注,对万物变化规律准则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