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2442049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于因借”在乡村聚落旅游规划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海螺沟“贡嘎原乡”规划方案设计为例摘要: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应属“巧于因借”,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造园原则与手段的精髓,本文在分析乡村整体自然生态风貌优化,在旅游景观开发与乡村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巧于因借”思想在乡村原乡旅游景观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关键词:因借,聚落景观,景观创新,景观决策作者介绍:田勇 男 1962年元月 籍贯长沙 本科学士学位 现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美院环艺系副教授 高级环境设计师 景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1. 传统乡村聚落的现状(1)海螺沟“贡嘎原乡”规划方案所在地背景 “贡嘎原乡”即海螺沟景区所辖行政

2、村蔡阳村,当地人称“蔡阳台地”,距离海螺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入口大门约15分钟车程,为海螺沟景区内一原生态村民居住台地,现状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原生态风貌保存较好。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成平行线交通穿越甘孜州境内,通过磨西台地,经过新兴古镇,高速公路和铁路开通后,从省会成都至海螺沟,到达贡嘎原乡只需要三个小时车程,即将形成便捷的交通条件。存在的问题是,乡村建设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有待进一步的协调。尽管海螺沟景区已经开发建设了近20年时间,但旅游发展速度较慢,当地社区从旅游中获得的利益也十分有限。旅游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够高,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由于交通的闭塞,已经封闭近千余年的蔡阳村。现居住民族和人口情况为:总人口1997人,其中彝族有52户,住在两山头,263人,藏族有20户,70人,剩下都都是汉族。呈现分散居住。蔡阳的数十户彝、藏原住民,决定了蔡阳乡村旅游开发的彝、藏文化定位。(2)蔡阳村资源分析蔡阳村“贡嘎原乡”规划地位于贡嘎景区的磨西台地南侧,南侧为岩壁,北侧背靠大山,是当地比较完整和成形的居民村落。近千年的农耕开发,规划地内已有成熟的农耕文化及社会生活体系,原住居民民风淳朴,各民族(主要是汉、藏、彝族)和谐共处,在民居建筑风貌、生活习俗上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典型特征。规划地内有大片梯级农田、果园,且品

4、质较好,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蔡阳的民俗文化构成了原乡人文、自然生态两条脉络。规划地内虽然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各类资源品级一般,缺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景源及特色主题景观,在海螺沟景区各大景点中,缺乏比较差异型特征,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与吸引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缺乏深入思考及认识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繁荣经济的方法,普遍缺乏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教育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制约当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瓶颈。景区周边有多处国家级、市级旅游景点,市场竞争激烈。景区文化内涵较深厚,但文字记载较少;景区开发起步晚,可开发面积较小,拓展空间受

5、到限制;林相不好,再生林比较单一。2. “巧于因借”思想在原乡景观规划中的传承和拓展“巧于因借”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

6、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1)贡嘎原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总体思想 在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控制、有管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的旅游需求,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旅游景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推动和促进旅游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规划设计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范围和游人规模,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维护旅游地带的生态平衡,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突出优势的原则:根据“贡嘎

7、原乡”与周边景区的竞争优势的比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突出特色,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3)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的原则:立足整体,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实行滚动式开发与经营,边建设边开放。(4)原始、自然的原则:接待服务设施的风貌应原始、自然、简朴,既体现地方民俗风情,与大自然相协调。(5)使当地原住民族受益的原则: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当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因此,规划建设应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使之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2)“巧于因借”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类型与形式上的拓展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以“动眼”即以

8、看为主,具体形式包括参观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的高科技农业等),或参观乡村民居建筑,或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等等。这种旅游活动所需的时问一般较短。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以“动口”为主,即以尝鲜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这种形式日益受到青睐,如有的旅游点让游客亲自到百果园或瓜地采摘瓜果,尽情品尝有的旅游点(如水库、湖泊等旅游地)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并可就地加工,让游客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可起到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等作用有的旅游地为游客提供烧烤野炊场所;有的为游客提供特色风味菜肴和餐饮等。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以“动手”为主通过实践

9、可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这种类型形式多样,如游客可参加各种各样的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或学习农家的特色烹饪技术等。综合型农业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以“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为主,以达到全身心投入之目的旅游者通过这类形式可充分扮演农民的角色,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乐趣,以获得全身心的愉悦。这种旅游需要的时问一般较长。3. 因势利导:融入原乡旅游发展的景观决策 1、依托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借助项目地的区位优势 ,以农家乐、渔家乐等产品是代表;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

10、为主。 2、区位条件并不一定最好,但借助著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优势,依托特色村寨,古镇、民居群落,以人文观光、文化体验、休闲为主;如都江堰、黄龙溪、洛带等。 3、农业生产基地+观光+采摘+品尝的形式,季节性太强,如龙泉桃花、新津梨花。 国内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一种模式越来越难,如何走出目前固有思维定势,在甘孜州创建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是本次策划的焦点和难点。 国内生态农业项目开发模式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通过四化建设实现了“四互型”的未来农业新模式。土地集约化产业立体化21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原始状的农村景观环境现代人单调的生活方式空间互换产业互利资本互融人才互动生

11、活休闲化乡村景区化34实现未来农业四互循环发展图:对现状农村的四化建设的思考 以“四化”为开发建设的思路和手段,达成“四互”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终极目标,期间实现由农业旅游区的转变和升级。其中,“四化”要落实到项目开发运营的始终,是项目发展所要遵循的导向和主线;“四互”是项目的希望和宗旨所在。图:原乡旅游景观“因势利导”决策机制的基本流程原乡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原乡旅游景观的目标价值(确定发展趋势)原乡旅游景观的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标准)原乡旅游景观状态描述与发展对策制定状态(现状阶段)状态(规划阶段)状态(建成阶段)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原乡旅游景观现状阶段规划阶段建成阶段地脉、史脉、人脉信息、数据输

12、入态势分析趋向确认发展导控景观发展策略调整4. 借景生情:乡村旅游景观创作的新启示(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集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于一体农业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农业旅游和一般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为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同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维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农业是一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又具有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而形成的各类文化背景与内涵(如农村的民俗文化、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

13、)。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农业生态旅游将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开发出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产品。(2)具有季节变动性、地域差异性和可塑性 农业生态旅游大多以田园风光、农业劳作形态和地域文化、传统习俗为主要内容。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不同季节的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使农业在不同季节显示出不同的农业田园景观、农业劳作形态,多数传统习俗更是与节气密切相关,这导致农业旅游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季节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多个温度带,不同地区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不同,局部气候有一定差异,在这些不同的地质、气候背景条件下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物种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资源

14、条件,使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体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古迹一般具有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更改性,而农业旅游资源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农业生产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对生产要素(如农业物种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优化选择、提升、组合配置,形成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塑造不同的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形象。(3)活动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使内容更具广博性和专业性 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农业环境中兴建了一些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开展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农业技艺学习、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的综合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

15、精神享受。农业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范畴,它把生态农业生产、科技运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民俗风情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独特的乡风野趣。内容涉及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民的生活习俗、农业工艺、农业高新技术、名优特种产品、农时劳作、农产品加工制作、农村节日庆典等广阔领域,体现其广博性。(4)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以生态学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势,建设生态农园,发展生态农业文化,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开发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产业的综合发展进程。它既突出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同时维护了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展示了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标注:四川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10ZC022参考文献:(明)计成 原著.陈植 注释. 园冶注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薛晓飞. 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