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52441992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范文二篇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其次要弄清楚这样做的可能性,再次就是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现象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后则是如何用现象学去进行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当我们思考为何要用现象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我们对于用什么样的现象学的问题就已经有了考量;当我们弄明白了运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时,我们也就对如何运用它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前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但也希望读者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一、

2、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动因为何要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谈起,或者说从它是否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和特点谈起。现象学视团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或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获得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接受和理解,要走向世界和走进各民族,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思想的传播事件,也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文化扩展进程。它应当首先被看成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被该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该民族的思维和行

3、为方式。换句话说,一种理论只有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才能够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所谓对象化就是理论化成了行动,化成了实践,实践创造了对象,对象通过显像得到了表现,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直观加以把握和确认。只有理论化成了行动,引起了存在领域的深刻变化的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如果一种理论只限于在主观的层面上或思想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引发的也只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作用就还只是相当微弱的,远未达到化;的程度。这样说仍然会受到置疑。一种思想或理论,要化为人们-甚至是非本国本民族的人们-的行动和行为方式,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只有人们先从观念上接受它、理解它,才能进一步付诸行动,如若对该理论没有基本的认识

4、和理解,那与之相关的行动或实践活动从何而来?这里涉及的是思想、理论与行动、实践的关系,同样涉及的也是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关系。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历史唯物论看来,从总体上而言,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人们具有怎样的思想观念和接受怎样的理论学说,只有实践层面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及由之所形成的实践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某种外力或强力的作用下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关系依旧如此,那这种改变也只能是暂时的和不可持续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强调,人们决不能忽视每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东西如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等等

5、,即使你在思想上排除和消解它们的作用,但它们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扰;。甚至于社会的改造、革命的发生都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否则,无论人们多么的希望变革,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各代所遇到的这些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

6、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从最终意义上讲,人们理解和接受一种理论不是看它怎样说,而是由这种活动所达致的目标和显现的效果来加以取舍的。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之前,各种思潮、学说和流派都在中国竞相角逐,各种社会政治势力也纷纷推出自己信仰的思想体系,但在它们当中,为何最终只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恰恰说明,只有那些真正满足实践需要、改善人们生存境遇的理论、思想和观念体系,才能为人们接受和理解。在历史唯物主义已解决了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须进一步考虑另一个相关问题,即我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条件下开始

7、进行理解活动的,或者说,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之前如何已经获得了一种前理解?这已经不完全属于解释学的问题,而是现象学的问题了。现代解释学之所以与古典的解释学有着重要区别,就是因为现代解释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并渗透进了大量的现象学元素。前理解就是在实践领域、生活领域通过对现象或实事的直观所获得的理解,这乃是一切其他理解的前提条件。伽达默尔曾经明确说道: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伽达默尔在这里所说的理解自己,实际上就是理解本身。这一观点涉及现代解释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理解不仅仅是对理解之对象的理解,而

8、且将对理解者自身的理解包含其中。在这一意义上,如下观点才说得通:如果我们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理解了自己和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就不可能理解对象或作为对象的文本。观察我们是如何在现实的生活过程获得前理解的,这恰是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也是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需要涉及现象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总之,如果我们缺乏现象学的视角,就不可能弄清楚我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前理解基础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也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一个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意识与实事相互统一的现象加以统一的研究、理解和解释,因而也达不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意蕴直观的、清晰可见的理解

9、和意识。二、运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过考察现象学的各条基本的原理原则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否具有恰适关系,是否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而实现的。通过考察,如果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具有这一恰适关系,就可以说运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可能的,否则就是不可能的了。以下所讨论的现象学的内容主要是指由胡塞尔开创、经由海德格尔所扩展、再到梅洛一庞蒂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的现象学。本文认为,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本质直观与权能分析的思想、关于对象性与主观际间构建的理论、关于价值评价与对象感知的理论、关于经验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思想等,对于研究马克思主

10、义中国化都具有相当的恰适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工具。(一)意向性原理的实践倾向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向性对胡塞尔而言具有理论奠基的意义。无论是他在1907年完成超越论之前还是之后,意向性都构成胡塞尔意识分析的核心概念。胡塞尔提出的一个着名命题就是: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该命题体现的是胡塞尔的一个基本思想: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的行为,或者以这样一个行为为基础。真正的现象学对准的不是文本或文献,而是事件本身;对准文本或文献所指称的事件,是对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对该事件所进行关注的过程给予的关注。因此,我们亦可称现象学为关于关

11、注过程及其被关注对象的学问;。在与对象相遇时,我们首先要关注和了解的是对象本身和我们对对象的意识,虽然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对象的态度、意愿等等,但它们一定是建立在对对象的把握和对对象意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胡塞尔所谓非客体化的东西如情感、意愿、价值都必须奠基于客体化行为的含义之所在。这的确有些像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要根据事实得出关于事实的认识或意识,要求我们始终把意识看成对外部对象的意识,即外部对象第一性、关于它的意识第二性。不仅如此,实事求是;也将对事物的认识看成对事物进行评价、审美和意志活动的基础。它们看起来如此相像,怪不得有学者要将两者等同起来了。不过,现象学

12、的意向性理论与唯物论的实事求是;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差异的。前者说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是悬搁了事物或对象与意识何者在先的前提下提出的命题,后者则是在承认客观事物在先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因而,两者在认识论方面相近而在本体论方面截然相左。如果我们对二者加以比较,就会发现,现象学所说的意识;更接近实践唯物主义讲的实践;概念。实践;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对象的物质实体被改变,另一方面意识也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对象与关于对象的意识、理论与实际境遇在实践的过程中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意向性概念与实践概念的差别仍然是存在的,毕竟意向性的基点始终放在对意识的分析方面,一切思想观念、理

13、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对对象的各种态度、信念等都必须建立在感知意识的基础之上;实践概念则将自身的基点放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事物上面,它把自然界始终放在优先地位,认为意识只不过是关于客观存在事物的意识。弄清楚了意向性的真实含义及其与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实践;概念的区别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是否可以应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这一问题了。其一,无论是布伦塔诺还是胡塞尔,都提出意向性概念的宗旨是要扭转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主观与客观、意识与意识的内容、主体与客体分离与对立的近代哲学倾向,重新使哲学沿着两者统一的道路前进。这一目标有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我们只有客观地视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社会历史领域与思想意识领域同时发生变革的运动,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它。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首先是发生在世界历史领域的一场实践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同时也是一场理论运动,一场意识领域的革命。其二,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将非客体化行为奠基于客体化行为之上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会涉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意愿、期待、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才是可能的,也才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意志和情感只能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才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其三,现象学的

15、意向性理论重视感知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重视感知和实际的经验就是重视对实际事情的参与,就是一种实践的态度。在感知中,我们一定是根据对象的变化而进行感知,对象变则感知亦变,这就保证了对象意识的鲜活性,从而防止意识的僵化和陈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我们根据现时代的实践发展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感知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吸收新鲜经验来丰富发展自己,这都需要通过人们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感知活动来实现。在澄清了上述问题后,人们可能仍有一个疑问:运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有必要引人现象学来对马克思主

16、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吗?问题在于,传统方法如我们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由于囿于将自身定位于物质意识谁是第一性之类的问题上,对意识及其相关内容的关系缺乏深人细致的探究,因而很难用来细致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研究,而现象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当的细致人微,因而成为我们引人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缘由。(二)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处境和中国的国情,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可以说是现象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面对实事本身;是现象学的座右铭,即使现象学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致思路向,各派成员之间也在这条座右铭上达成了共识。汉娜·阿伦特曾这样说道:胡塞尔和他&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