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52440761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35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归类](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 第一章 总 则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已经 2003 年 11 月 19 日国务院第 29 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 200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它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关于灾害防治、应急以及救助的法律制 度,标志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轨道。它的施行,为加强地质灾 害防治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本章共九条,是整个条例的纲领性规定,明确了为什么立法、立法要管什么以及由谁管理 等重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条例的立法目的、

2、地质灾害的概念和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地质灾害灾情等级划分及其划分标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承担责任的 划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以及救 助能力等方面的领导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职责的划分、对地质灾害防治科学 技术研究推广的鼓励、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以及对在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中做出贡献者的奖励等。 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释义】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

3、频繁、危害重,是世界上地 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自 然灾害死亡人数比例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数百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 减灾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和下达文件强调防治地质灾害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并 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 1988 年起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监督管 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被列为地质灾害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1999 年国土资源 部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全国已有 19 个省、市、自治区颁布实施地质灾害 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立了防灾预案、灾害速报等一系列制度,同时也加强

4、了 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的资质管理,适合国情的群测、群防体系正在建立,汛期预报、 检查和应急工作也初见成效,通过预测、预报、及时避让和有效防治,大大减少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来看工作中还存 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工作薄弱,监测网络不完善;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治方 案的编制不规范;三是,在经济建设活动中,忽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导致人为活动引 发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四是,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渠道不畅,需要建立应急机制;五 是,有待进一步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六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机制 不完善,防治资金来源需要明确。为了解

5、决上述问题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势在必行。 本条的含义是:明确立法目的。通过立法和执法,防治地质灾害发生,避免或减少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 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这方面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全 年自然灾害损失的 80。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需 要加强基础调查工作,掌握致灾地质作用的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建立监测网络和预警系 统,加强动态监测,在多发区要加强群测群防,在重点防范期内,要加强巡检查,鼓励提 供发生地质灾害的前兆信息,根据出现的前兆

6、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危险 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通过预防和治理,达到避免和减少 伤亡损失和财产损失的目的。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兴建水利工程、架桥、 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为了避免或减少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对地质灾 害易发区内的工程项目,一方面要求建设单位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作出该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是否引发地质灾害的结论,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另一 方面也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对规划 区进行危险性评估,提出建设工程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以及采取预防治理

7、的 措施。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通过建立制度、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经过人类 的不懈努力,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还是可以作到的。本条在明确立法目的的同 时要求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 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释义】本条是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和条例适用范围的规定。 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学术 界的几种通行说

8、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 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 ;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 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大量的矿山灾害不是地质活动引 起,而是开采矿产资源中导致的破坏。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定义主要是:1、国土资源部 1999 年 2 月 24 日发布的地质灾害

9、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 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 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甘肃、新疆、安徽、江西、西藏、湖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采 用了上述定义。2、吉林、河北、贵州、浙江、河南、广西、江苏、辽宁等地方法规中规定: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环境恶化及生态环境破坏,给人民生命 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危害的地质事件。3、 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 指山体崩塌、滑坡、危岩、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4、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 管理办法规定: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各种地质作用

10、对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灾害。另外,各 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列举具体的灾害类型时有所不同。如:(1)宁夏规定,地质 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煤田火灾、地面陷落、地裂缝、地下水污染、地下水 疏干和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水渍、水浸、水淹等灾害。 (2)天津 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建筑基坑变形等。 (3)辽宁规定,地质灾害包 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塌陷、变形、泥石流、海水入侵和沙土液化等。 经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进行反复的研究、论证,并借鉴英国、日本等国有 关规定的基础上,本条规定:

11、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 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 用有关的灾害。这个定义是从条例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角度作出的法律界定,并非自然科 学上的界定,主要强调: 1、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自然灾害;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 命和财产安全的火灾等与地质作用无关的灾害,不属于本条例的调整范围。这里所谓的地 质作用是指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根 据发生作用的部位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深 处产生的动力对地球内部及地表的作用,如地

12、质构造运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 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 剥蚀等。 2、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灾害。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 需要,人类对自然无度索取、各种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 几率。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地质灾害中,有半数以上与人为因素有关,并且 还有加剧的趋势。因此,除了自然因素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外,工程建设等人为 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是本条例的调整重点。 3、地质灾害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灾害。发生在人迹罕至或者人 烟稀少地区、对人民生命和

13、财产安全没有或者不会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灾害,不属于本 条例的调整范围。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事实求实的精神。 4、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是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已有案例和地质灾害的物质组成、动力作用、破坏形式和破坏速率,地 质灾害大致可划分 10 大类 38 亚类,考虑到关于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减轻目前已有防震减 灾法及其配套法规予以调整,而且全国各地地质灾害的种类均不相同,各地可以按照立 法权限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界定,因此,本条例仅列举了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些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并明确地震

14、灾害的 防御和减轻依照防震减灾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本条所称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 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本条所称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 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 滑动的自然现象。许多山区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 本条所称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 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

15、屑物,其体积含量 最少为 15%,最高可达 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本条所称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 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者过程。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 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地面塌陷又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 本条所称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 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本条所称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 又称地面下沉或者地陷。 在条例起草和审查过程中,曾经还想进一步明确“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防 治活动,适用本条例”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的规划、预防、应急、 治理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后来考虑到条例通过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和规划、 预防、应急、治理这几个章节的设计,其适用范围已经非常明确,不会发生争议,因此, 没有再作重复性的规定。从条例各章节可以看出,条例适用的地域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土范围内;其行为范围是从事地质灾害的规划、预防、应急、治理以及监督管理等行 为;其主体范围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 点的原则。 【释义】本条是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原则的规定。 工作原则即为某一领域中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各项具体政策 必须体现的指导思想。本条既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总原则,也是本法规定 各项制度的指导思想。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其治理范围往往是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联系的。同时,由于我国地质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