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230937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倪文锦继高中新课程首批实验区的一些省公布 2007年高考方案之后,语文建设2005 年第 7期刊登了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的文章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标志着研究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已被提到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我认为这不仅是广大新课程实验区的师生和学生家长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基础教育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因而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一方面要研究语文高考自身,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与语文高考相关的一些绕不开、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提出若干思考,以期群策群力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1. 关于学生的高考资格与

2、学分问题从新课程首批实验区的一些省已经公布的 2007年高考方案看,似乎都没有涉及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这一问题。高中新课程方案对学生毕业的学分是有明确规定的:“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 15学分,社区服务 2学分,社会实践 6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 6学分,总学分达到 144方可毕业。”但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毕业所需要的 144学分能否参加高考,却没有明确。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 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但学生凭这 10学分能否有资格

3、参加高考,课程标准也没有明确。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如果我们的学生获语文必修 10学分就能参与高考的话,那么从理论上讲,高中阶段除语文必修课学习需要 1.25学年时间以外,剩余1.75学年时间完全可以不学语文选修课(课程方案关于“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 的规定,并非限于语文选修)。他们可以学习数学、学习外语、学习与升学对口的(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其他学科,这样必定造成学生的语文水平严重滑坡,我想这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与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这一导向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形成严重冲击,并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有人不无忧虑地说:获语文必修

4、10学分果真能参加高考的话,那绝不是值得庆幸的“减负”,而是语文教学深重的悲哀;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可能是一场灾难,到那时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责任呢?语虽偏激,但绝非杞人忧天。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分选修和选修:选修学分,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学分,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因此通俗地说,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后者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语文课程标准没有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和选修这样的区

5、分,只是规定了除必修以外的两级学分:“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 4个模块,获得 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 10学分,共计可获得 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 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 24个学分。”于是新的矛盾又来了:语文新课程高考若要考生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究竟要不要有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规定?因为这里也有一个导向问题,如果不强调区别的话,就势必削弱校本课程。比如语文选修课中的“社区文化” 一般不属于五个选修系列,如果只要求在五个系列中选,那落实“社区文化”之类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形同虚设。2关于

6、高考选拔与课程标准面向全体考生的问题有人说,当前社会上应试教育的势力十分强大,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的压力。此话不假,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的确是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矛盾。但同时,它也客观地提出了中学教育应如何对待高考选拔与坚持课程标准的问题。社会为什么要以高考胜负定英雄?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有其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的惰性以外,我们教育体制和机制上也的确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什么至今收效甚微?对于这一问题我觉得确有深刻反思的必要。人们常说,素质教育是需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的,而我们过去却表面文章做得多,或者只是停留在领

7、导的讲话、专家的报告这一层面。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关键在于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刻性和艰巨性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性原因,认识还很不够。第一,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挑战的应试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具有 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管历代的考试内容如何,人们都普遍认为以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较之世袭制度要优越得多。正因为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积淀,所以对它的消解并不能像政权的更迭那样,可以采用革命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艰巨的过程,甚至需要我们付出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二,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确立,加大了实施素质教

8、育的难度。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认定:较之其它形式的教育体制和机制,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可以接受的制度,原因在于它公开、公正、公平。现在老百姓的普遍的心态是,那怕高考的内容和方式存在某种不合理,但由于它对所有的考生一视同仁,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因而还是“合理”的。这也是社会把高考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社会就业高学历的倾向,也加剧了高考竞争,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当然,认识这些社会性原因,不是我们学校教育迁就社会,加剧高考竞争的理由。如果就此把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定位于高考,那与课改的宗旨显然是南辕北辙。参加高考选拔与坚持课程标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众所周知,高考是高

9、校招生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因而是一种面向部分学生的选拔性考试;而中学教学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所以用高考来指导中学教学是行不通的。高考不能作为中学教学的导向,还在于任何考试都是一种抽样检查,用考试指导教学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的高考目标具有根本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所以,我们说高考从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评价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参照考试。既然如此,无论社会如何看待高考与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课程标准作为评价学科教学质量的标准。高考与“课标”的

10、联系表现在,按照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的精神,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与中学教学大纲。如果这一方针不变的话,那么对学习语文新课程的学生而言,今后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应该是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考考什么,包括内容范围、知识、能力等分布;怎么考,包括试卷结构、题型、分数分配等。当然,高考虽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同样需要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在国外也是通例,如美国的学能测验 ACT和 SAT,虽然需要回避一些具体的教材内容,并不与中学课内教学发生直接联系,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但考试的难度并不按大学教学确定的,它并不脱离

11、中学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既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准则,又是高考语文的参考“标准”。因此,学习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我认为,教育包括学科教育的作为,就在于以扎扎实实的行动,通过促进全体学生实现课程目标来推进素质教育,这与高考并不矛盾。比如,从理论上说,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全体学生提高而不是部分学生提高,二是指提高的是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的语文素养。试想,当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了,语文高考选择的余地不就更大了吗!所以,语文新课程高

12、考的改革应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懂得,课程改革与高考并不对立:搞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高考、不敢高考,而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通过实施怎样的语文课程,以及怎样有效地实施语文课程来面对高考。由此可见,既然高考语文与高中语文课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那么有两个“纲”,即既有“考纲”又有“课标”比一个“纲”来得好。但从一些省(区)公布的新课程高考方案看,似乎都愿不提“考纲”,这就令人有点费解了。3关于依据课程标准命题问题在山东省教育厅 2007年新课程高考方案中,第一条命题原则是:“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对于必修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选修内

13、容,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条原则强调了命题依据与必修、选修内容的考查重点,它部分的回答了高考语文该如何命题,但从操作层面上讲尚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以语文选修课为例,共有五个系列,命题时就存在一个是否对每个系列都公平的问题。即使是同一系列,由于“一纲多本”的缘故,同一地区的学生学习的教材也并不相同。比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有的学校选学古典诗,有的学校选学现代诗,有的学校选学外国诗。高考时试题若为古典诗歌,则学现代诗、外国诗的会嫌不公平。同样,高考时试题若为现代诗,则对学古典诗、外国诗的学生显不公平;高考时试题若为外国诗

14、,则学现代诗、古典诗的也会鸣不平。推而广之,即使大家都学古典诗歌,但因为有的教材专选诗经,有的教材专选唐诗,还有的教材专选宋词,高考试题如不能不偏不倚均衡地覆盖诗经、唐诗、宋词,也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这就给命题带来极大的制约。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层面的一些概念具体化。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那么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不能笼而统之,应该有所分解,明确内涵。现在对语文素养讨论很多,这是正常现象,它在学术上是可以讨论的,但在高考命题时则必须明确。由于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解释并不全是从操作层面给出的,所以第一线的教师觉得它是万宝全书

15、,无所不包,或觉得它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不同表述,所以在课程实施时难以把握。同样,今后高考命题教师也有一个怎样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的问题,并付诸恰当的试题形式加以检测。考试,包括高考都是具体的,不可能大而化之,那么如何确定语文素养的内涵呢?下面的阐述虽不一定完善,却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了某种思路。例如,语文素养作为学习的结果,依据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如一个人在车上不愿给老人让座,并不是他不具备让座的能力,而是缺乏尊重老人的态度。语文素养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可作如下解

16、释。1.言语信息。加涅讲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1)语言文字知识。(2)课文内容知识。(3)课文背景知识。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如下几方面:(1)字词学习。(2)句子学习。(3)段落篇章学习。无论是从简单到复杂,或是从低级到高级,这些学习是在简单规则基础上形成新的规则。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3.语文认知策略。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这些在规则支配下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属于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