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2229521 上传时间:2020-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北京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2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三、论述题(共20分)结合作品,分

2、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解析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庄骚庄骚是书面用语,是庄子的庄子和屈原离骚的总称。因两部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相似之处,故并称庄骚。庄子现存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和后学所著,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离骚的含义:离,别也。骚,愁也。2、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

3、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3、云谣集杂曲子云谣集杂曲子,敦煌曲子辞总集。编者不详。载于斯一四四一、伯二八三八等敦煌写本。原本今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从伦敦抄回十八首、从巴黎抄回十四首,经整理,恢复此书三十首的原貌。全书共使用十三种曲调,除内家娇外,其余十二曲均见教坊记。4、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5、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

4、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这一评价主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

5、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6、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2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长生殿的结构宏伟,场面壮丽,而又排场紧凑,组织严密。剧本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彼此关联,自然而又紧密地扭结在一起,体现着“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而李、杨爱情主线又以定情的金钗佃盒时隐时现贯穿其中,钗盒随故事的进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既使全剧的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体现了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全剧关目衔接,针线绵密,伏笔照应,极见匠心,同时场次与场次之间苦乐对照、

7、庄谐参错、冷热相济,取得强烈戏剧效果,从而将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在侯、李爱情这条主线中,作者又以一把宫扇作为贯穿之物,让它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桃花扇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节操的象征,也是马、阮之流祸国殃民的见证,因而成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凝聚点,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剧本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全剧起伏、转折、照应

8、,都显得井然有序,前面情节为后面情节的张本,后面情节又为前面情节做照应,连环牵绾,相互映带三、论述题(共20分)结合作品,分析唐代边塞诗主题的发展演变。边塞诗的概况:(一)、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2、尚武之风,统治者的激励。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3、入幕。如高适、岑参。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三)、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四)、盛唐

9、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诗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后诗极力刻画战士们将上战场时听到前军捷报的

10、情景,透露了他们更加振奋的心情。有的诗则抒写了战士们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诗都是写听乐曲引起愁思,善于融合情景。前诗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后诗借长城月夜的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是融情入景。这些诗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

11、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 除上举七绝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写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其中“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尤其为殷番所称道。 他描写宫女、思妇的一些小诗,也很出色,如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这里寒鸦背

12、上带来的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他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中,揭示了宫女们悠长而深刻的内心痛苦。闺怨诗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更觉深刻宛转,体贴入微。此外如芙蓉楼送辛渐、听流人水调子等也是他的七绝名篇。 七言绝句亦源于民歌,魏晋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第三句已不用韵。梁陈北朝,作者渐多,萧纲的夜望单飞雁、魏收的挟琴歌、庾信的代人伤往都比较著名。隋无名氏送别诗,平仄已暗合规格。初唐偶作者颇多,但成就不高。盛唐作者辈出,乐府唱词,也主要用绝句。

13、而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后代称为“七绝圣手”。由于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宛转,民歌气息很浓。所以他写传统的主题,能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 岑参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14、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内容歌咏白雪奇;送别情韵。艺术:写景奇特风奇、雪奇、冷得奇传情别致春风、梨花、乐、饯行,送别的温暖与热烈;愁云、寒、雪,送别的愁思。 高适:其边塞诗的特点:内容广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战争的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的诗。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

15、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艺术表现:A、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叙述了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塞景象、抒写了征任思妇的痛苦、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达边防政见,而重在发议论。B、对比反复对比,多重对比,突出重心。出征时的骄横与失败时的困苦凄凉作比;士兵的苦战,为国死节与将军的享乐、恃宠贪功作比;敌我对比古与今之将帅作比。C、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D、悲壮苍凉、朴质沉雄的风格。高适和岑参比较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