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0719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走在诗句中的艳妆唐朝这是一个美得入诗的朝代。在唐朝,你可以领略到统领风骚数百年的盛世风采;在唐朝,你可以感受到古装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在唐朝,你可以渲染到开放的思想潮流;在唐朝,你可以提升追求自然美的先进意识;在唐朝,你可以进入一个自信健康的女人的朝代浓丽丰肥,雍容自若,目眩神迷,如何进入这个簇拥了古今中外最多最美的女人的朝代?请在暗香浮动的静夜,轻轻诵读她遗留给我们的唐朝诗句。隋唐以后,中国封建经济达到高潮,饱暖之下,人尚丰腴,审美观念由瘦长转为肥胖, “秀骨清像、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让位于“豪华大度、丰腴典丽”的大唐丰姿。这种文化转向在艺术创作中自然也有所体现,武则天时期所造佛教均饱满圆

2、实便是最好的例证。为此,我曾再次前往敦煌考察、拍摄。此前,因工作关系,大约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居留敦煌,当时并未留意细节,此次探访倒发现更多的动人之处来。比如,菩萨们不仅面相丰腴、服饰华丽,其神态也非常妩媚,而且,曲线玲珑优美,某尊菩萨的身段甚至称得上曲线毕露,呈 S 型袅娜而至,前胸袒露,细腻丰满,薄纱裙褶随风飘摇,一派春水荡漾。从菩萨的造像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人与历史之变迁轨迹。唐朝 300 年间,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频繁,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经济文化的强盛和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唐人博大的气魄和华贵的风度,即使清心寡欲的菩萨,也沾染了富庶的烟火气。唐朝时尚主流:面短而肥,裙阔而肥唐诗三百首在今

3、天已有各种版本,翻开每种版本,都会发现正行进在诗中的唐史。这虽是我个人的感悟,但并不乏依据。从唐朝女子的服饰说起。当时的女装尤其繁富,其基本构成是裙、衫、帔。 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 “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玄怪录中记一平民女子衣装:“小童捧箱,内有青故裙、白衫子、绿帔子。 ”可见,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 3 件是必不可少的。以这 3 件基本装束为例,着装时,需将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内,裙腰束得极高,下摆阔且长,如孟浩然春情诗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描写。裙腰之上,半裸胸部,当然,裸露之

4、尚以歌舞伎居多。对此,唐诗中也有不少相应的描写。如逢邻女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句;赠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灯斜照”之句。裙腰之上,还要束以纱带,带子结于身前,长长垂下,飘逸婉约。 赠琵琶妓中就有“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的诗句。女裙有红、紫、黄、绿等多种颜色,红裙最为时尚。 五日观妓中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写照,从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见到朱红色迹。但唐朝的贵妇们不满足于此,她们还在裙上绣以各种花纹,甚至将珍贵美丽的鸟毛织于裙上,见朝野佥载:“因安乐公子造百鸟裙,百官之家皆仿之” 。女子勇于追求和创造的举动势必值得赞许,但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又难免为那些无

5、辜的鸟类而嗟伤。帔子,又称披帛,披在裙衫之外。我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出,南北朝时,女供养人就有帔帛之装束,不过,披帛习俗虽有南北朝遗风,但我认为也不排除来自波斯的影响,理由是,这一习俗非汉族固有,在先代少数民族中也未见用。当时亚洲地区服饰中用帔的当为波斯人。丝绸之路开通后,服饰习俗自然也会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原。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习俗,是受新疆龟兹人服饰习俗的影响。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

6、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李仙惠死时 17 岁。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永泰公主墓室绘画还是初唐时期风格,女子多穿紧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时的秀雅之风依然可见。盛唐以后,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的形象方才成为时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 ,衣裙式样也开始以幅多肥阔为主要审美取向。当时,五幅之裙尚属不宽,富贵华丽者需穿七八幅,可谓“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 。不过,由于唐朝女子爱美之心甚切,虽然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但毕竟过于奢靡,浪费

7、了许多布料,所以,唐文宗时期,皇帝不得不加以限制,提出“妇人裙不过五幅”的要求。显然,这项国策不那么讨好,政策下来了,落实下去并不顺利,因此,以肥阔为美的衣装风俗直至五代方才日趋减弱。永泰公主的一个早晨与服饰相得益彰的是,唐朝女子的发式也极为独特。 髻鬟品中曰:“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闹扫妆髻”各种发髻归纳起来,可看出初唐、盛唐、中晚唐 3 个时期的不同造型特征。现在,我们可以试以永泰公主为例,来表现唐朝女子的衣冠生活。当永泰公主坐到梳妆台前的那一刻,侍女们便各就各位,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服侍主子。梳妆盒里有各种发髻插饰,

8、梳、箅、簪、钗、翠翘、步摇、珠翠金银宝钿等,侍女们根据公主的日程安排有选择地捧来供公主过目。“玉蝉金雀三层插” , “云髻花颜金步摇”等诗句,都是对女子各种发髻插饰的描写。其中,发梳有单插、对插及满头缀梳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多为中下层女子使用,自然不在备选之列。公主最后选择了步摇。步摇即较大的花钗,因钗上垂挂的各种精美珍贵的小佩饰随步履而摇动,故得此名。步摇造型高雅华贵,为汉代传习下来的传统习俗,在唐朝上流社会的女子中普遍风行。公主的面妆也颇费时间,首先施粉、画眉。画眉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西汉时,张敞为其妇画眉,曾掀起一股画眉风潮,隋唐以后,唐王十分赏识画眉之风,杜甫曾于诗中云:“虢国夫人

9、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在历代眉型中,唐朝的眉式创新也最多,有女冠子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中的柳叶眉,有闺情 “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中的却月眉,敦煌壁画供养人形象多为此眉。柳叶、却月,均属细眉,与唐诗“青黛点眉眉细长”的描写相吻合。另有一类阔眉,在盛唐时尤为风行,其中“桂叶眉”最为独特。此眉短阔,李贺诗中的“添眉桂叶浓”就是其写照。在阔眉中,还有一种起源于西汉的八字眉式,有诗云:“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由于永泰公主生活在初唐时期,因此,她选择了却月眉。之后,她开始着手额面妆饰。额面妆饰有两种,一种为额黄,一种为花钿。额黄,即是以黄颜色

10、涂于额间,此风习源于南北朝,在当时崇佛热潮中,一些妇女由涂金佛像受到启发,继而产生此面妆,也称佛妆。至唐朝此风更盛, 白莲中有“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嫁临溪照额黄”之语。与额黄相仿,花钿也是在额间点染,只不过是由以纸或其他材料剪制成各式花朵,颜色不拘, 南歌子中曾描写一种清雅的翠钿:“脸上金霞钿,眉间翠钿深。 ”佛妆虽华贵,终究缺乏青春气息,因此,永泰公主决定以梅花花钿饰额。一番粉啄玉妆后,自然少不了“描斜红” ,即用胭脂绘于两颊外侧。描斜红状如弦月、伤痕。传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女薛夜来十分得宠,一天深夜,薛夜来不慎撞在水晶屏风上,血流双颊。愈后留下两道疤痕,却更得文帝宠爱。其他宫女便以此为美

11、,用胭脂摹仿面颊伤痕,后称之为晓霞妆。 “一抹浓红傍脸斜” ,唐朝女子不论尊卑,争像仿效这种传说中的奇异面妆。尤其永泰公主青春年少,正是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致的年龄,自然也不排斥。侍女们自然也会请示主子是否再用胭脂点于嘴角两侧,以强化俏丽活泼的风姿,永泰公主想来是拒绝的,她正值绝艳风华,无需依靠“装靥”之妆来凸显年轻之气象。依照她的命旨,侍女们为她完成了最后一道程序点丹唇,用红色唇脂为其塑造出一个娇小浓艳的唇式。点丹唇的习俗早在汉代就已形成,汉墓中曾有唇脂实物出土,只不过到了永泰公主的年代,各种唇式复杂起来。唐朝女子有外出戴帽之习俗,隋唐时流行帷帽,即将一帛巾与帽子相连。不过,装点一新的永泰公主并

12、没有戴以帷帽,因为她此日只于府中饮宴,而非外出参加打球、歌舞等社会活动,否则她就会着男装,穿胡服。总之,与历代相比,唐朝已少见礼教束缚下的拘谨之态了。唐朝女子服饰文化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 。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唐代的妇女更

13、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

14、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 ,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 ,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

15、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随着发展。唐代地妇

16、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地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地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地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地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地和服裙子。方片裙地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地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地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地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地优美风度。这种裙子地结构必须和人体地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地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地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地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地女子裙装风格。唐代地裙装。有地还作半露胸地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 。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 。方干赠美人诗 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