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206578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单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教学分析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课时数 10 教学时间 月 日至 月 日教学目标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 5、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重点难点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

2、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教学措施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2、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型 新授课题 26、三峡 课时 1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

3、生的爱国激情。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朗读示范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 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 。 ”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学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早在 1500 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 二、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课后

4、第二题 聆听各抒己见,说说三峡的魅力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课文课时教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3、请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学生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 ) 5分文段讨论,讨论时疏通同一个文段的小组必须发表意见,其他小组要作评判,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6.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五、写法探究1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听读课文分成四个人一组,每组只疏通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再读课文思考问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根据写作思路,分组朗读,并思考:三

5、峡总的特点和死四季3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写作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请举例说明。3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的写景,而是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做到情景交融。本文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六比较欣赏 :1、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2. 陆游曾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 。在文中是怎样描绘的?题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思路比较古诗词中类似的描绘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七、课堂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

6、丽的园林风光。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非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八、作业布置:背诵全文。聆听总结板书设计三峡郦道元 总: 山 势 雄伟绵延 雄壮美 夏: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分: 春冬:水、树、山 秀丽奇绝 清悠美 秋:林、涧、猿 凄清悲凉 凄婉美 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型 新授课题 27、短文两篇 课时 2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 3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达观的心态。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

7、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演绎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 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1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2、作品背景:南北朝

8、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聆听感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齐读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自

9、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记忆教师总结的文学常识学生听读课文,欣赏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

10、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可以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视情况总结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体会情感总结全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型 新授课题 27、短文两篇 课时 2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 3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11、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达观的心态。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 记承天寺夜游中“ 闲人 ”的含义。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 闲人 ”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课时教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小结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探讨总结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

12、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 ,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评价。 。三、小组讨论,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演绎课文内容。五、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聆听欣赏听读课文一位同学读,大家评价演绎课文内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

13、难能可贵。七、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型 新授课题 28、观潮课时 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语段。 2、积累识记重点字词,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本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教具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

14、塘江观潮。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阅读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这三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聆听思索掌握作者情况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 ,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4)指导学生翻译第三段:四、课堂练习:做课后第二题。 五、拓展

15、延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小结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七、布置作业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做课后练习题,核对答案各抒己见板书设计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教学反思课型 新授课题 29、湖心亭看雪 课时 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品读赏析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资源补充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介绍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