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202234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1 页 共 9 页课 题 荆轲刺秦王 课 时 5 主 备 刘彦玲审 核 张 杰 班 级 小 组 姓 名学习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学习方法1、根据课本下注释疏通

2、文意,勾出重难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的描写及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了解人物的性格。3、通过积累、表演、评述或辩论来掌握本课所学知识。课前必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 33 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 245 年间的历史。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

3、动活泼。 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 “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3.补充资料

4、: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2 页 共 9 页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预习检测课堂指导:九个小组分别负责一定数量的注音,在预习基础上,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前后黑板上展示本组所负责任务

5、的完成情况,其他学生检查纠正错误。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 )心 淬( ) 濡( )缕 忤( )视 徵( ) 瞋( )目 陛( )下 卒( )起不意 箕( )踞( ) 被八创( ) 樊於( )期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 参考答案: jin zhn y f cu r w zh chn b c j j chung w xan j 2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发上指

6、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3.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

7、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 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 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3 页 共 9 页(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课堂展示一读第 12 节1.解释加点词语 进兵北( )略( )地 旦暮( )渡易水 长侍( )微( )太子言 谒( ) 购( )之金( )千斤 秦王必说( )见臣 穷困( ) 更( )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太

8、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探究: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 “虏” “收”“进” “略” “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 ,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 参考答案:向北 掠

9、夺,夺取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长久侍奉 假如没有 请 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 同“悦” ,喜欢,高兴 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改变 翻译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4 页 共 9 页课堂展示二读第 39 节 1.解释加点词语 秦之遇( )将军 深( ) 仰天太息流涕( ) 可以( )解燕国之患 揕( )其胸 然则( ) 将军岂有意( )乎 见( )陵( )之耻 濡( )缕 忤( )视 偏袒( )扼腕 樊於期乃前(

10、 )曰 函( )封之 其人居远( )未来 太子迟( )之 请( )辞决( )矣 皆白衣冠( )以送之 为( )变徵之声 发尽上( )指冠 终( )已不顾( )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参考答案 对待 刻毒 眼泪 可以用它来 握,抓住 这样就 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被侵犯、欺侮 浸湿,沾湿 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裸露一只胳膊 走上前 用匣子 远方认为迟了 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发出

11、 向上 始终回头 翻译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探究: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5 页 共 9 页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

12、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荆轲“有所待” ,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 ,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 “白衣冠” 。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高一年级备课组 第 6 页 共 9 页课堂展示三1018 节解释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 )物 朝服( ) 假借( ) 郎中( ) 左右( ) 轲自知事不就( ) 卒( )起不意 秦王还( )柱而走振( )怖大王之 比( )诸侯之列 唯( ) 陛( ) 顾( )笑武阳 发( )图 自引( )而起 荆轲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