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1871156 上传时间:2020-1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xx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说明: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0分) 1.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原句。 (10分) 子曰:“岁寒, 。” (论语子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感慨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 。”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论诗中另辟蹊径,“ , ”道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 在被争名逐利、权钱交易、互相吹捧以至于尔虞我诈的污浊风气渐渐侵蚀了人际关系的社会,能洁身自好,拥有“ , 。”的

2、灵魂,尤其显得可贵。(用爱莲说中的语句填写) 毕业在即,童画在班级纪念册上写下留言:“今日毕业,奔赴前程;他日相聚,剪烛西窗。”留言中的成语“剪烛西窗”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 _ _ , _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题。 大气,与丑美无关,和贫富无关,和地位无关,是一份深入骨髓的优秀品质。不管你走在泥泞不堪的沼泽还是坎坷不平的山路,不管你奔跑在无际的荒原还是行走在熙熙的人群,它,都会让你展示出一份摄人魂魄的大美。 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细流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她的心胸更加宽阔,拥有了浩瀚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一棵小草的高度,于是,她的身恣更加伟岸,拥有了巍峨

3、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 、 ,于是,她的眼界更加辽远,拥有了广袤与无垠。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用横线标出,把正确的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2分) 3.给加横线的句子提取句子主干。 (3分) 4.在仿照上文,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写两个句子。 (2分) 5.将下面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3分) 中新网北京 2月27日电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7日下午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 _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 _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诗文,完成610题。(10分) 【甲】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

4、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解释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山重水复疑无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句: 8.用古诗文名句对文章进行概括,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请从【甲】中选择恰当的诗句对【乙】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概括。 (2分)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的作者是南宋时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乙文的作者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B.【甲】诗题目中的“山西”指现在的山西省,【乙】文中的“无论”与现代汉语中的“无论”意思相同。 C.【甲】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

6、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事情复杂难于处理时忽然有了转机。 D.【乙】中的“豁然开朗”和“怡然自乐”已经成为现代人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10.选文的两位作者都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们的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今天,从他们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_ _的生活。 (2分) (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114题。(13分) 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在创造了一个木结构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话的同时,还是一个昭示前人建筑艺术极致的精品。 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

7、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结构之固堪称一绝。木塔采用的是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亦靠各种木料纵横连接,这就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成为木塔坚固之本。 同时,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将上层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间,而且上层柱向内退进半个柱径,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

8、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性。 据专家考察统计,木塔共用了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其种类之多可谓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集大成者,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人们参观木塔时就可看见木塔内外檐下的各式斗拱,一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标志性构件之风采。 我国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多次实地研究的结论是:这种“刚柔相济”的结构共同造就了应县木塔卓越的稳固性,也正是木塔的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建筑的地位。 注释卯榫:木结构建筑或用具的卯眼或榫头。 位移:物体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位置的移动。 11.文章从两方面介绍了应县木塔的特点:一是_ _;二是_ 。 (4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应县木塔

9、千年不倒的原因。 (3分) 13.文中加线句在使用_的说明方法的同时,又强调了应县木塔_ _ _。 (2分) 14.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引导人们保护木塔,请你设计一则广告语。 (4分)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518题。(13分) 弘扬传统孝道凝聚社会力量 韩 寒 中央电视台一则提倡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曾感动过无数人父亲老了,双眼日渐浑浊,即使扶着栏杆也行动迟缓,不记事了,走到家门口也不认识家在哪里,但吃饭时不忘揣一个饺子在怀里:“我儿子最爱吃这个”。此时画外音响起他也许忘记了很多事,但他从来没忘记过爱你。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无论社会形态如何,提倡和遵行“孝”道都是最基本

10、的人伦之道。追古思远,尚书?尧典载,舜父顽劣、母诳妄,然而舜能“克谐,以孝蒸蒸”,帝尧感其孝,将女儿嫁于舜;论语?为政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为父母生前和死后都应按照相应的礼数来行孝。环视当下,从四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中选取的“ _二十四孝”温情且人性,与旧义“二十四孝”精神一脉相承;xx年,春运人次将超36亿,各地的游子争相回家,也是以己身绵薄之力回报先辈的舐犊之情。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急速加快,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赡养老人和哺育孩童成了 _。年迈的祖辈不仅未能享受儿女的反哺,而且还要肩负务农和照看孙辈的双重重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即使同在城市里,工作繁忙一天的子女也无

11、暇顾及父母的需求。 _发生的变化,令“四世同堂”的根基逐步瓦解,也令滋养传统孝道的文化土壤逐步瓦解。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做到敬亲、养亲,是后辈对先辈应尽的最基本义务。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令人类不得不报答亲恩。父母、祖宗是自身生命的,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祖辈都不爱不敬,怎能生出对他人、对社会的爱?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还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传统孝道,是中华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其实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礼仪制度,是奉行于心的伦理准则,是亿万中华儿女重要的精神慰藉和文化基因。周公旦制“礼”行于天下,“尊老

12、”成为礼仪要义,以社会秩序的效力维系了宗法社会达千年;春秋战国,孔孟扬善,“敬亲、奉养、侍疾、谏诤、善终”为基本内容的“孝道”成为后世恪守的基本伦理准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是远游的中华儿女剪不断的永恒乡愁。 传统孝道中所讲求的“养亲敬亲”,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具有普遍意义,当成为人们善待的永恒价值。关爱父母,敬养老人,从自身起,从此刻起,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伴终身。 (选自xx年1月23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文章的标题即为文章的论点。细读全文,看看作者在证明这一论点时用了哪些论据。(4分) 16.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文章主要使用的是哪

13、一种?根据你的理解,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使用同一种论证方法? (3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反问句,先试着改为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谈谈作者采用反问句表述的好处。 (3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还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4分) 盲厨师 俄国巴乌斯托夫斯基 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小屋里只有一

14、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玛丽亚替父亲擦洗身子,穿上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不能叫牧师,但死前我要洗净自己的灵魂。” “那怎样办呢?”玛丽亚问。 “到街上去,”老人说,“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忏悔。他不会拒绝。” “我们这条街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披上头巾出去了。 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长久地等待着。有人沿着围墙走来,她走上去把父亲的请求说出来。 “好吧,”那人说,“我不是牧师,但是也一样。” 他们进了屋子。身材瘦削矮小的陌生人把淋湿的斗篷放在凳子上。烛光把他的黑坎肩、透明的钮扣和饰有花边的衣领照得闪闪发亮。 陌生人很年轻,顽皮地摇晃着脑袋,很快把凳子移近床边。 “您说吧!”他说,“我不借上帝的权力,用我从事的艺术的力量,使你在生命最后获得轻松,并卸下心灵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我没钱,就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子卖了。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