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1677387 上传时间:2020-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文化习俗与闽南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闽南年习俗与莆田年习俗的差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中国的过年习俗整体上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不同,导致形成一部分差异。鉴于我是一个比较地道的莆田人,所以下面我专门从除夕、春节和元宵的风俗活动上,对闽南地区与莆田地区的年习俗进行差异比较分析。一、除夕在闽南,除夕之夜,到处灯火辉煌,闽南一带过年习俗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各家各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

2、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份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长年菜:即菠菜。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

3、寓“平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在莆田,除夕之夜,莆田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莆田人过年准备要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扫巡,接神,贴白额春联和农历“二十五太阳”等习俗。大家可能对贴“白额春联”比较好奇 1 v6 8 Y6 v7 J。据说,. w/ y5 D. F( / M4 c! s那也是一个春节,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当时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在莆田烧杀抢掠。不甘受辱的莆田百姓奋起反抗,惨遭倭寇屠杀,死者达数万人。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大军赶走倭寇,莆田才得以光复。逃亡山里的百姓,正月初二才返回家园。他

4、们在家门贴着白纸,悼念亡故的亲人。由于办理丧事,过年便拖到正月初四。吉庆佳节,惯例应贴大红春联,于是人们便把春联覆在原先贴的白联上,但在上端留出一截白色,以示心有余哀。* s; T7 O7 Z6 + 腊月二十五之后,大人都要特别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许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红团”(面皮绿豆馅)、“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捣碎后和米桨、红糖、发好后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春节期间不能讲“杀”字,要讲“阉”,如问你家阉鸡了没有?),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0 k7 F

5、 K) F2 b+ x d; o* f& k0腊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同样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大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莆田、仙游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

6、。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二、春节在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

7、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因为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

8、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在莆田,大年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当天,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正月初二,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正月初三,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县,这天还是“做

9、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初四日晚上要“做大岁”,即重复过年。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农历初九,天公生,和闽南地区风俗没什么差别。三、元宵节在闽南,春节中还有一个很盛大的节日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元宵节的习俗比较多,如泉州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有的还要用红

10、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再如,漳州漳浦县的“穿灯花”, 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等,形势比较多样。再如,在一些比较宽广的地方,公园或体育场,相关单位会举办芗剧演出、燃放焰花、文娱晚会等活动,与周边民众共度佳节。夜幕下的闽南城乡,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使闽南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在莆田,闹元宵也是很重要的节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这里的习俗活动与闽南略有不同。莆田人闹元宵的日子在各个村都会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晚的话就跑到正月下旬了。现在莆田有些地方过元宵节也越来越简单了,就是请亲友吃午饭或晚饭,再去观看迎神的节目就罢了。以前还有很多,小孩子最喜欢的是跟着迎神队伍走,到各家“做头”(简单的意思就是掌管神会的头头,每年都有几个“头”大头、二头一年后大头就退出头位了,二头进位为大头,后面以此类推。)的去等着分糖果。元宵夜有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有些地区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 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其中,以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打铁球”最为典型。人们通过“打铁球”闹元宵寻求新年吉祥顺意,上天护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