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145164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文档(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古文重点 20 课篇目练习题一、论语 1、 各章大意 答:1、“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2、“温故” 章: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3、“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4、“子贡问” 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5、“默而漳: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孔子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孔 子的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6、“三人行” 章:择善者而师之(向周围人的一切长处学习)。 7、“诲女” 章: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强以为知)。 8、“知之” 章:要以学习为乐(爱学习固然是好,还要从中感到快乐)。 9、“子在” 章:要珍惜时间,不停地学

2、习(或照“注释”讲也可以)。 10、“吾尝”章:若思无益,不如多读书。 2、主题思想 答:参照第 1 条。 3、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答: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4、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 答:阐述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人要有好学精神, 学无止境)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人要虚心求教 )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要珍惜时光, 努力学习) 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 需要按时实习才能掌握)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

3、识, 才能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 无益, 不如学也”。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默而识之”(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断积累知 识) 二、桃花源记 1、层次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 第一部分(l 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 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 4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

4、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

5、、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6、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

6、,鸡犬相闻。 9、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皆叹惋” 什么?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1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列出。参考第 1 条答

7、案 1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 “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三峡 1、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2、文章第段和第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第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

8、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3、本文的中心 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形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4、写作方法 先总写三峡地貌,再按复、春冬、秋分别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5、层次结构 第一段:山高而连绵不断。 第二段:水急而航行艰险。 第三段:写春冬之时景色的优美。 第四段:写雨后霜晨景色的凄清。6、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 ?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

9、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 。“素”“ 绿 ”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 9、“清荣峻茂” 以“清”字状水,以 “峻”字状山,以 “荣”字状柏树,以“ 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 字,而是以一个“霜” 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 ”

10、“肃” 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12、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 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与朱元思书 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

11、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 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

12、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 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 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抓住“清 ”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

13、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 ”“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7、写作特色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

14、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 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 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 见底”写江水之清,“ 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

15、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 ”,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

16、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3.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