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51448208 上传时间:2020-11-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了青年。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的公开课师说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

2、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 文以载道” 、“ 文道结合” 的观点。

3、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 、“ 言贵创新” 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

4、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

5、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 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

6、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

7、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 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 :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

8、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9、(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 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 (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 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 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 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

10、 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

11、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

12、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13、。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生乎吾前。 乎,在。 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一、检查作业 1.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