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51077212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练习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朝()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唐朝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朝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

2、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

3、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榷场”指()A.贸易场所 B.军事要塞 C.竞技场 D.牧场宋朝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

4、、汝、官、哥、钧”作为宋朝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同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B.成为新的商业中心C.改变了传统商业模

5、式D.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有同学在阅读可爱的菏泽一书时发现:宋朝以前,荷泽曾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辈出;两宋以后,经济落后,杰出人物寥若晨星。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菏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B.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重心南移C,黄河改道频繁,对下游影响大D.菏泽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力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作“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求量增加,政府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阅读

6、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渭南文集请回答:(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

7、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

8、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参考答案答案为: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B项错误;完全放开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D项错误。答案为:C解析: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放松,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宋朝会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人口自由迁徙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故C项正确。答案为: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大都城内居民所吃

9、的粮食由粟麦改为稻米,无法体现出元朝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跨地区的长途贩运比较发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元世祖时,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以稻米为主,而这些稻米主要来自于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发展较慢,粮食主要依靠南方的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答案为:D解析:“沙漏倒转”,有利于产出稻米的地区,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

10、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为:B解析:结合题干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反映了南北物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答案为:D解析: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D项;长安城的落日无法准确表述出宋代与唐朝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东京的辉煌汴河两岸无法体现宋代的商业活动较唐代有所发展的情况,排除B、C两项。答案为:A解析: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

11、场所,称为“榷场”,故答案为A项。答案为:A解析:宋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故A项正确;青花瓷和釉里红出现在元朝,故B项错误;宋瓷质地坚硬不吸水,故C项错误;景德镇瓷器工艺在元朝领先,故D项错误。答案为:D解析: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的交流加强,故D项正确。答案为:D答案为:B;答案为:A;答案为:(1)从西汉到南宋,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2)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解析:材料一表明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也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材料二表明北宋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也说明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答案为:(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