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51077144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

2、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南方耕地面积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变动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开

3、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C.官府积极鼓励商业发展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图、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A.市场管理有待规范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城市类型繁多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

4、南移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更)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期、高度发展的景盐企业非常独特.下列对此村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果代已经进人现代化回家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A.

5、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史)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 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用元朝时期(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C.宜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局部)。与其描绘内容相符的诗句是()A.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下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唐朝 B.五代 C.两宋 D.元

6、朝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宋朝()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商人的地位提高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D.节日的热闹景象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生活富足宋朝有些地方不种粮食,而是固定种茶、种棉、种桑等经济作物。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这说明当时()A.粮食产量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

7、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A.汝窑瓷 B.青花瓷C.哥窑瓷 D.钧窑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

8、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春秋

9、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摘编自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政府对于非法扰商者还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

10、,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经商人数增多,征税范围扩大,国家税源也随之增加,因此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参考答案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

11、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C项正确。答案为:B解析:布衣官员入仕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对普通民众的开放,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答案为:C解析:材料说明“(宋政府)南渡后”,江浙经济高度发达,实质上说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项正确;A、B、D三项只是表面现象,故错误。答案为:D解析:汉唐经济重心在北方,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威胁;两宋经济重心在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两者立国态势的不同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答案为:D解析:根据材料中“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可知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功能

12、增强,故D项正确;唐朝开始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故A项错误;B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表述错误。答案为:D解析: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排除A、B、C三项;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D项正确。答案为:B解析:“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说明宋朝农村商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为:C解析: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

13、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答案为:D解析:宋朝生产工具并无质的变化,宋朝粮食的增产主要归功于南方,南方无霜期长,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复种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复种技术的推广是宋朝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答案为:C;答案为:C;答案为:D;答案为: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随着城市的发展,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北宋汴都的繁荣情景,故C符合题意;“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故A项不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

14、,故B项不合题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科举制有关,故D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项。答案为:C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最后显示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可知对应时间为两宋。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自然条件的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为:C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宋朝城市中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宋朝都市文化生活丰富,故选C项。答案为:C解析:根据表格“宋初,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北方贡献财政收入20%,南方贡献财政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这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项。答案为:D解析:粮食产量出现下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而非受政府控制所致,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和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有些地方不种粮食,而是固定种茶、种棉、种桑等经济作物。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充分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已大大提升,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