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50993829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有些 国庆小长假结束,如何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呢?建议设计好教案,下面是学习啦分享给大家的高三物理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所以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合力、分力、共点

2、力、共点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与分力F1、F2的夹角 的关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4、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

5、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 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

6、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

7、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 1.说教材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有: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

8、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有如下特点: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

9、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

10、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

11、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

12、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

13、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

14、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