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92474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中秋节在开封的前世今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与古城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登上历史舞台,并最先在京城东京盛行开来,随后风靡全国。那么,中秋节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时期东京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秋节在开封又有什么样变化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方面的专家、学者。中秋习俗由来已久伴随着丝丝凉意,中秋降临。街头巷尾卖月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大小礼盒早已摆上货架,为中秋节增添了一缕喜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9 月 17 日,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

2、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秋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七、八、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早期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 “八月节”、 “八月会”、 “中秋节”。因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 “月夕”、 “追月节”、 “玩月节 ”、 “拜月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 中秋迎寒 的习俗有关

3、。 ”说起中秋节的起源,彭恒礼说, “在先秦时期,每当春季或秋季过到一半的时候,人们分别会举行迎暑气 和迎寒气的仪式。 ”据周礼 春官籥师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中春,也就是农历二月十五,古人在这天要敲击土鼓,吹豳诗。豳是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境内。豳诗,据东汉郑玄的注释,指的就是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一月觱发,十二月栗烈。 ”讲的是一年中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古人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古代的迎气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的时候,人们又唱着迎气歌,敲着土鼓,迎接寒气。这就是“中春迎暑,中秋迎寒”的古俗,是中秋节最远的源头。汉代,八月仲秋流行祀神

4、和祭祖,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八月,筮择月节后良日,祠岁时常所奉尊神。 ”筮,就是卜筮,用蓍草来占卜;月节,指的是白露节气。从这段记载可知,汉代的人会在八月白露节气过后进行占卜,择良日,就是良辰吉日祭祀神灵。祭祀的神灵都是人们平时经常所祀之神,自然也包括月神,而且时间选择在白露节气之后,与八月十五中秋节日期上很接近。汉代人对八月的这次祭祀活动非常重视,通常提前七天开始准备。一家老小要聚齐,斋戒沐浴,打扫房屋,洗涤祭器,这段时间有严格的禁忌,如果有的人家在办丧事,或者刚生了小孩,则视为不洁,禁止人们到这些人家里去。汉代八月除了祭神,还要祭祖。据四民月令记载:“以祠太社

5、之日,荐黍、豚于祖祢。 ”祠太社之日,就是指秋社,古代有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举行。这些活动要求全家必须参加,这就带来了团圆的含义,而且祭神和祭祖之后,人们会分享美食,这些都成为后世中秋节的重要源头。“除了民间的仪式活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是关于月神的传说。 ”彭恒礼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传说故事周易中有记载,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这就是著名的嫦娥奔月故事。 淮南子中说月精实为蟾蜍,是后羿妻子嫦娥变的,而且月亮中有桂树。汉刘向五经通义中还提到月亮中有玉兔。嫦娥、蟾蜍、桂树、玉兔就成为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成为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谈

6、起古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彭恒礼说,第一是赏月习俗。中秋赏月,始于魏晋,兴于唐宋。全家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宴饮。第二是拜月习俗。所谓拜月就是在月下祭拜月神。据醉翁谈录记载,中秋节时,杭州城里的人家无论贫富,家里的女孩子都要拜月,而且穿着上还有一定的讲究“皆以成人之服饰之”,就是穿上成年人的服装来装扮,在楼台或院子中央拜月,希望月神能保佑未成年的女孩子健康成长。第三是馈送月饼习俗。明代开始中秋节人们要互相馈送月饼。第四是妇女归宁习俗。明代中秋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因此又称为“团圆节”,这天出嫁的妇女可以回娘家过节,但是当天必须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除此之外,古代中秋节在一些地

7、区还举办比较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宋代人非常喜欢在中秋节的时候观潮。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人在这天会举行弄潮活动。在江浙地区流行摸秋求子习俗,在中秋节的夜晚妇女会走出家门到人家的田地里去偷瓜和豆子,放到妇女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可以使妇女怀孕。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流行燃灯习俗;在海南,中秋人们会吃红薯和甘蔗。中秋节起源于北宋东京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是,正式明文规定中秋节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当时,宋太宗赵炅在京城东京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举国同喜。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又和北宋在京城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

8、。当时,北宋非常重视开科取士,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把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 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京城盛行开来,接着风靡全国。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从 2008 年开始,我国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北宋时,中秋节的京城有许多习俗。据市民协副主席孙润田介绍, 东京梦华录对当时京城的中秋节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

9、晓”。当时的东京,中秋节之夜,月亮一升起来,人们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家家户户开始祭月,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等,以月饼为主。当夜,东京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幼,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 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祭月后,人们开始吃月饼、赏月。当时,北宋的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中秋节特制的饼类又被称为“荷叶”、 “金花”、 “芙蓉 ”等,制作方法非常精巧,这是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后来,人们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还设计了各

10、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印在月饼上。中秋文化扎根开封东京(今开封)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秋习俗在当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后来的中秋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在传承宋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完善。到了明代,开封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习俗流行更盛。当时汴河州桥岸边有“明月楼”专供游人赏月。每到中秋之夜,不少游人都会到此登楼望月,临河赋诗,心旷神怡。因此, “州桥明月” 就被列为“ 汴京八景”之一。据 如梦录上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妇女赏月、观星、朝天礼拜。节礼用月饼、西瓜、鲜果、鹅、鸭

11、、肉肘等。 ”民俗学家陈雨门曾在他的文章汴京节令摭陈中记载了清末民初开封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从农历七月十五起,开封著名的“稻香村”、 “野荸荠 ”、 “五美”、 “五福”、 “包耀记”、 “晋阳豫”等糕点店及南货店,已将各色月饼提前出售。有重 5 公斤如磨盘大的月饼作为样品,置于铺面柜台的正中,用以招徕顾客。每当中秋节这一天,商贾停业,百工休假,官吏市民衣冠贺节,家家改善生活。街市除出售各种水果外,例有鲜毛豆角上市,价格昂贵于平时数倍。此品相传为祭月时专为月宫玉兔所设的供品,缺此则大不敬。入夜,当月亮初升,家家院内设一小桌,上陈苹果、柿子、石榴、枣、梨,必须五种,称之为“五色果供”。中置储藏多日

12、的西瓜一个,瓜前竖立一月饼,两旁各摆熟毛豆角一盘。孙润田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封祭月的习俗还是沿清代旧例,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月亮属阴,祭月大都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祭,妇女儿童先拜月。开封素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主妇焚香焚纸马,叩首拜祭之,常常等月亮升至中天才散。新中国成立后,祭月的仪式逐渐消失,但中秋节全家团圆、共赏明月、共吃团圆饼的习俗并未消失。谈及过去中秋节的美好时刻,孙润田的记忆闸门瞬间打开。孙润田对中秋节最早的记忆是上世纪 50 年代,那个年代平时很少能吃到糕点,中秋节的时候大人就会买上一些月饼,用刀将月饼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人吃一块。当时月饼的馅就是核桃仁、冰糖、白糖、

13、青红丝等,虽然很简单但在当时可是美味食品。由于没钱,不少人家就会用红糖、白糖、面做成面糕甜馍代替月饼。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受全国经济困难影响,家家户户缺粮,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说吃月饼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各种各样的月饼都能在市面上买到,当时他最喜欢吃包耀记的月饼,每到中秋节都会去买回来和家人一起品尝。当时开封流行和生产的月饼有 30 余种。开封月饼风味各异,造型美观,以形美质优著称,品种以提糖、提酥类为主,并引进了南式、广式等品种,老字号“老宝泰”“ 包耀记”“晋阳豫”“ 五福”“三阳观”等生产的月饼,用料考究,工艺独到,继承传统,在群众中长

14、期享有盛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外地月饼进入开封市场,开封本土月饼受到很大冲击,但现在老五福、全美、芳美斋等老字号店仍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手工月饼,也很受群众欢迎,周边城市经常开车前来购买月饼,尤以“百福图”“百寿图”“八仙送福”“ 招财进宝”等图案的月饼最受老百姓喜爱。新时代新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秋节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发展和创新。近年,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我市赋予了中秋节新的内涵,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中秋节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的传统节日。然而,对于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来说,中秋节却是孤独、冷清、难熬的日子。9 月15 日上午

15、,由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社会救助协会联合主办的“爱满人间 安老助孤” 中秋行动在中国开封 SOS 儿童村内举行捐助仪式,将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总价值近 5 万元的爱心物资及善款发放给市社会福利院、SOS 儿童村、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用于改善孤寡老人与孤残儿童的生活,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我市不少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带着月饼、大米、水果等食品,也自发前往社会福利机构慰问和探望孤寡老人、孤儿,与他们共同分享中秋佳节的喜悦。市志愿者协会还发起了“中秋爱心月饼捐赠” 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出家中多余的月饼和节庆食品,送到贫困家庭或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在中

16、秋节来临之际传递爱心与真情。市政府办公室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双节”(中秋、国庆)期间党风廉政工作,为全体机关干部打好节前廉政“预防针”。市纪委也向全市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写公开信,积极开展节日廉洁从政教育,狠刹节庆请客送礼、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近年,我市积极举办特色中秋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展现开封文化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每逢“双节”临近,我市各大景区都盛装打扮,充分发挥宋文化特色旅游的魅力,热情迎宾。2012 年中秋、国庆假期,龙亭公园一场别开生面的“龙亭之夜”中秋赏月晚会吸引了来自我国广东、香港及新加坡的 200 多名游客驻足,宋词乐舞表演、豫剧演唱、变脸表演、历史剧杯酒释兵权等精彩演出,让他们大呼过瘾。在铁塔公园,该景区精心编排的大型实景演出舞动铁塔菊之韵和武术表演刚劲铁塔 ,给游客带来了视觉、听觉之美。天波杨府在节前就准备好了一场菊花盛宴,给游客带来了无限欢乐。中国翰园的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