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7592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实验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参考答案1D (“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错。第三段开头, 史记封禅书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之前的一些封禅传说)2C (“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错。原文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 秦始皇有心这样做”)3D (根据结尾一段, “封禅”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还传播到海外”错)4A(应释为“端正 ”)5B(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 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6D(根据文意, “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7 (1)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颖悟”“过”各1分“ 吾非其

2、师也”2分,语句通顺1分)(2)世祖受封秦中为王,想如何感化教育秦人,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王”“所以”“化”“乃” 各1分,语句通顺 1分)8描写的是一幅南宋时,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 (3分)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分) (分析没必要面面俱到)9 (1)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 (2)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每点3分)10 (1) 不以规矩 (2)行必果 (3)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11 (1)AD(答 A 给2分,D 给3分,E 给1分,B

3、 错在“不信任,有戒心”的表述,她们不愿意去,主要是出于对演出地点山高路远的担忧;C 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 表情很漠然”,主要是因为她们与村民反差太大,与村民产生距离感;E“桂子父母 ”在小说中只是一般人物,作者并未着力塑造。 )(2)交代主要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特点, (3分)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分)(3) 矜持、高傲。村主任的穿戴让她们不屑、又嫌路远、收费很高。敬业(职业道德高尚) 。她们练功刻苦, “唱得很认真很卖力”。富有爱心。她们知道了有关真相,不但不收钱,反而捐了款,令人钦佩。(每点2分,性格概括1分,分析1分)(4)观点一: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小说以邀请青衣花旦来球山

4、村演出始,以青衣花旦离开球山村终,中间已充分展开了矛盾,结构情节完整。 (3分)以青衣花旦下山结尾,戛然而止,留点悬念,更令人咀嚼回味,再添现在这样一个结局,就不免有蛇足之嫌了。(3分)观点二:结尾一段文字不可以删掉结尾一段文字使情节更为完整,青衣花旦是村主任请来的,还应该由村主任出面将她们送走。 (3分)进一步烘托青衣花旦的美好形象,青衣花旦不但没有领走演出费,完全尽了义务,还捐了款,使村民大为感动。(3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12 (1)AC(答 C 给3分,答 A 给2分;B 给1分;答、D、E 不给分;B“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D“理想壮志

5、也就不复存在了” 没依据;E“ 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错。 )(2) 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每点3分)(3) 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每点3分)(4)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 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 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13B(

6、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此处不合语境;A 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C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D 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14A (B 残缺主语,去掉“随着”或“ 使”,把“才能够”放到 “国家”后;C 搭配不当,在“抓紧”后加“组织”;D 结构混乱,去掉“ 是必不可少的”)15C(总说,先说“市场”,说“政府”“社会”,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进一步解释,由“制度”转折)16在国际大体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筹备,旨在推动大学生体育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普及的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

7、2011年8月12日在深圳隆重开幕。 (是单句3分,语言连贯2分)17鲜花 浮萍盛开于田野间 徜徉在池塘里时光短暂 光阴荏苒奉献了生命的芬芳 享尽了一生的洒脱(形式仿写正确3分,有哲理3分)六、写作(60分)写作提示 此篇作文要以“ 静”为思维基点,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主旨下笔行文。静的魅力刘菲菲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

8、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 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 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

9、;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 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

10、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文章的观点比较深刻,特别是结尾的一段文字,把古圣先贤静的心态与现代世俗之人浮躁庸俗的心态加以对比,巧妙发问,引人思考,使文章主旨得以深化和升华。文言文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

11、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 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 为了科举考试中举! ”许衡说:“ 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

12、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

13、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甲寅年,世祖受封秦中为王,想如何感化教育秦人,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

14、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 (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 (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