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087567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提纲】(一)作者及作品(二)崔颢诗歌的艺术美感1、意境的开阔之美2、画面的自然之美3、语言的朴素之美4、构思精妙之美(三)结束语浅析崔颢诗歌的美感特征【内容提要】 唐朝诗人崔颢的代表作黄鹤楼,举世公认为堪称绝唱,是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也因“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其诗歌的美感。【关键词】:崔颢 诗歌 美感特征一 作者及作品崔颢(约公元 704754 年) ,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2、,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 11 年(公元 723 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崔颢青年时期,生活放荡,所写诗歌也显得轻薄浮艳。但有些反映宫女生活的诗歌,为她们的贵贱无常而感慨;还有些诗歌,对豪门权贵有所讥刺,多少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对权贵的不满。后游历山川,从军边塞,诗风转趋雄浑豪宕。用殷璠的话说,就是“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边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在漫游中,崔颢注意向江南民歌学习,写了一些富有民歌风味的小诗。从军以后,写了不少边塞诗,歌颂“少年负胆

3、气”的勇士;反映将士艰苦紧张的占地生活;描写边地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类诗歌情调高昂,气势雄壮,颇具艺术美感,和他早期的诗风迥然不同。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

4、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

5、的思考。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二 崔颢诗歌的艺术美感黄鹤楼是崔颢的七律名篇,是“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不仅是他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诗抒发了作者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

6、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下面,我们就拿它来浅析作者诗歌的艺术之美感。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

7、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 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

8、,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

9、,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美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

10、“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1、意境的开阔之美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

11、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再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 ”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 “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 ,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字里行间呈现给我们宽阔的意境,同时又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忧郁之美。2、画面的自然之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歌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人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

13、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歌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既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面,又透着作者深深的失望之情。3、语言的朴素之美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语言尽显朴素之美,且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如“黄鹤”二字再三出现

14、,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 ,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 ;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

15、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卷十三) ,也就是这个意思。4、构思精妙之美此诗确实写得很美:渺渺的黄鹤,悠悠的白云是那么寥廓和旷远;历历丛树、萋萋芳草又那么清晰和现实。诗人就是要通过登览赏景来怀古和伤今,并抒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为了突出这一题旨,诗人在构思上出色处理了历史上的古与今,景色上的远与近,情感上的深沉与感奋,时间上的短暂与永恒,现实景物与千秋浩叹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此诗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是怀古伤今,追叙往日胜迹,反衬今日的落寞空旷;后四句则是从眼前之景出

16、发,对山川人物发出慨叹并揉进自己的乡愁。全诗围绕着黄鹤楼紧紧挽合在一起,自然流走,传达出一个浑融的诗境。另外,诗人采用顶针、联想、照应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句句紧扣又回环照应。诗的首句是怀古,次句是伤今,第三句又是怀古,第四句又是伤今。这样两两交错,回环照应,使全诗显得结构整饬,文气回荡。再如诗的首联和颔联间采用顶针格紧扣,既交代了此楼的得名之由,又道出怀古伤今之情,显得异常精美。在情感基调上,诗中有怀古、有伤今,但并不颓唐衰败;写日暮、写乡愁,也不过于伤感。诗中的古与今、远与近,深沉与感奋,短暂与永恒,现实景物与千秋浩叹都统一到了登临所思这个和谐的画面之中,显得那么超迈豪壮又那么低回深沉!三 结束语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